1980年,村里为我家划拨了一处宅基地,勤劳的母亲总是一个人用架子车到村外一公里的地里取土备料。遇到星期天的时候,母亲还会让我和她一起拉土。那时,父亲在青海工作,年少的我陪母亲只拉了几车便累得再也走不动了,这一切都心疼得母亲只掉眼泪。后来,在亲戚和乡亲们的帮助下,家里才盖起了两间土坯房。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家里的收入逐渐好了起来。到1984年的时候,我家盖了全村第一座砖瓦房。
1987年12月,我们一家随父亲搬到了青海。离开家的那天,天下着雨,我们在泥泞的小路上走了将近二十分钟才出村。望着渐渐淡出视野的村庄和那座红色的房屋,我告别了我的故乡。
1990 年春节前夕,我第一次回家探亲。故乡的变化不大,家里的红色砖瓦房在很远处就可以看见。走在故乡那依然坎坷不平的小路上,我没有听见往年从乡亲们家中传出的“哗啦啦”麻将声,却听见了缝纫机的“嗡嗡”声。原来,乡亲们利用春节前的农闲时间做起了大衣,然后销往外地。那一年的春节,虽没看见乡亲们的住房有什么变化,但从乡亲们备好的年货和除夕夜那不停燃放的鞭炮和到处升腾的烟火,我分明感觉到了乡亲们的兴奋。
1997年年底,我随父母再次回到了阔别10年之久的故乡。故乡的变化令我吃惊,全村有2/3的人家盖了全砖结构的房屋,其中跑运输生意的两家还盖起了二层的楼房,我家那座最早盖起的红色砖瓦房倒显得破旧了许多。那一年除夕的鞭炮是我听过的最响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朴实的乡亲们用鞭炮来表达他们的喜悦之情。
1999年年底,我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在儿子7岁那年,我决定回老家看看。从县城发出的汽车直接将我们拉到村口,若不是看到乡亲们那亲切的笑脸,无论如何我是认不出生我养我的故乡的,宽阔的街道两边全是砖瓦房,有许多人家盖的都是两层楼房。
生活在城市中的儿子从未见过用土盖起的房屋。我答应他回老家后一定让他看一看我的父老乡亲们曾居住过的土坯房,没想到还是让儿子失望了。好在儿子眼尖,指着不远处的一间土坯房问我:“爸爸,那间是不是你小时候住过的房?”
乡亲们听后,哈哈大笑,他们逗着儿子让他去看看谁住在里面。儿子看完后,跑过来兴奋地对我说:“爸爸,那里面住着许多‘猪八戒’。”儿子的话语又引来了乡亲们爽朗的笑声。
建国60年来,家乡的住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面对乡亲们的新居,我无法向儿子描述我少年时所住的土坯房是什么样子。而在下一个60年之后,我的儿子又会怎样向他的子女描述今天的生活呢?那样的美景或许是我们所不能想象出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