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二十到三月三十,是永城芒山传承千年的古庙会,俗称三月会。10日之内,苏鲁豫皖商贾云集,戏曲杂耍轮番上演,美食文玩各展特色。只是人们没有想到,今年的三月会,在承袭传统的盛况外,还搭配了令人惊艳的元素,而这些惊艳的元素里,又直直戳中了你的“痛”点,让你或惊喜或洒泪。
开幕式的反常和新华社编辑的热泪盈眶
4月22日,恰是农历三月二十六,三月会正盛。芒砀山旅游景区东广场。“芒砀山小镇摄影季”开幕式即将开始。这场由景区携手《中国摄影》举办的旅游摄影活动一推出,即吸引国内众多摄协影友及新闻媒体踊跃而来。
当日9时30分,开幕式时间已到。偌大的舞台竟空无一人。远近嘉宾,窃窃议论,左右顾盼。抬头间突见台上冒出一女孩子,手持二胡,拨弄琴弦。众人不解中一游客径自走上台来,也不言语,兀自随琴声放声高歌。又三五人走向女孩,异口同唱。台下嘉宾影友登时懵懂。正狐疑时,更有十余百姓从四面八方涌向舞台,皆引吭高歌,优美旋律及恢弘音声瞬间响彻山野,回荡小镇上空。
“快闪,没想到,是这样啊”!
见多识广的摄友们顿时大悟。长枪短炮齐刷刷对准这群“百姓”。再看他们,一曲《永远美丽的城》毕,接唱《鸿雁》,面带微笑,倾情投入,身体随着乐曲自然摆动,已然沉浸在动人的旋律里。而台下的观众,早已如痴如醉,眼睛放光,兴奋钦佩不已。
随后的开幕式环节上,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评论家、策展人陈小波眼睛湿润,激动坦言:“我已经热泪盈眶!他们没穿演出服装,没有化妆修饰,甚至不怎么漂亮,就是一群普通百姓稍有些专业而已,但他们真正用心在唱,带着感情在唱,这就是打动人心的所在,我走过全国很多地方,但他们演唱中表现出来的对家乡热土的感情,深深震撼了我!”
老院子的古朴和斑驳老物件的无言诉说
这是一处显然早已落伍的人家:石头院墙,石头房子,鱼鳞般的房顶老瓦……但走进去,蓦然发现,这个院落并不住人。
房子坐落在奶奶山阳面坡上,于周围新建村居中显出与众不同,而其“入住”的内容则让你立时思绪翻滚。一块农家喂牛的石槽,一口盛粮食用的水泥大缸,一方当年挂在门楣上收听广播的木头话匣子,更有一面面那个年代摄影必备的手绘背景影布,有天安门城楼,有风景园林,有大海旭日……目睹当年一件件熟悉又陌生的用品,瞬间让人穿越回上个世纪的点点滴滴,往昔不易的生活,贫瘠的娱乐,人与人的真诚……所有遥远的记忆一下浮上心头,眼睛也会在不觉间湿润起来。不少游人长久驻足,神情迷离,还有人站在影布前,拍下一张又一张“老”照片。
这所农家小院,就是王勇正在倾心打造的《乡村影像博物馆》。王勇,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徽人,踏遍祖国山山水水的他,一到芒山,便深深爱上了这里的山,恋上了这里的人,从此扎下根来,成了一个地道的芒山人。从2010年始,他花费心血,深入豫鲁苏皖四省交界23个县,寻访到24位民间照相师傅,完成口述历史著作《村里来了照相的》,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呈现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中部地区民间影像文化蔚为壮观的景象。
“经济发展了,百姓富裕了,但乡村的传统文明丢失了很多,浮躁、无序成了当下很多人的习惯。传统美德需要呼唤,灵魂需要安放地,办博物馆和出书,就是要激活人们的记忆,唤起文明乡风的回归。”王勇直言。
这条路太过漫长,一己之力,谈何容易!但从北京大学走出的王勇语气坚定:“一点点做起吧,现在每天上千人来参观,很多人跟我说起他们的感受,很激动,很受启发。这就是效果,未来,我还要办起理发馆、茶馆和民宿馆,努力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房屋上的艺术和巧遇47年前的自己
赶今年的三月会,群众会有眼前一亮的惊讶。在庙会的东南隅,一处处房墙上挂满了帧帧精美的图片,路上还有统一服装的学生作义务引导。步入村民院内,还有更多的照片悬挂在院墙上。这是小镇摄影季的又一亮点——《中国摄影》杂志社策划的摄影展。
三月会千年,但这种走进百姓的艺术展确是头一遭。摄影作品包罗万象,有上个世纪人文风情,有今天的百姓生活,还有美轮美奂的自然生态艺术……一波又一波的人流连注目,循着蜿蜒村巷,来了,又去了。
“啊,这不是我吗?”
人群里,一位中年女士盯着一幅照片惊喜大喊。照片上,一排女生肩膀交叠,目视前方,小脸纯净无邪。同行的女伴也认出了自己,两人都在同一张照片里。
“算来47年了,是上小学时拍的!”抚今追昔,半个世纪一晃而过。看到当年的自己,两人脸上一半是惊喜,一半是感慨,长久驻足不忍离去。
一处农家小院里,主人与拍摄者一起观看、交谈,旁边的孩子歪头倾听。问起怕不怕外人打扰,主人一脸笑容,“不怕不怕,天天有客人来,高兴,还能学学咋照相。这不,这孩子看上瘾了,正闹着学摄影长大当摄影家呢!”
院子里响起一阵笑声。一群人走进来,正是陈小波和景区总经理鲁玉一行。陈小波对此次影展不住称赞:“老百姓一出家门就能看到艺术,甚至在家里就能欣赏到艺术,这不就是让艺术走基层吗?芒砀山景区搞的这个活动,新奇,亲民,有档次,有创意,在全国景区里可以说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