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编导对郑秀珍的感人事迹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心血,剧中的秀秀是一个热爱生活,善良和朴实无华的农村姑娘,母亲去世后不久,她将“捡”到的失忆大娘领回家,受到父亲的抱怨、舅舅的反对,在家境并不富裕又面临即将与相爱多年的男友成婚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将失忆大娘收留在家,并以女儿般的孝敬之举奉养了近两年时间。秀秀在大娘发病时的耐心相待,为大娘治病、熬药,秀秀要出嫁了老人舍不得离开她,就说服众人带着大娘出嫁,在她的精心照料和关爱下,大娘终于恢复记忆,幸福地与自己的家人团聚。秀秀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青年,是一个平凡的人物,正是这个平凡的小人物使该剧体现出了爱人与人爱的“大爱”主题,这对建立人文情境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大山的女儿》朴实无华的人物形象和舞台演出,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用真情实意感动了几乎所有的观众,在情感的自然流淌中,弘扬了时代精神,颂扬了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今这个跃动、奋发、丰富多样的时代生活中,人们有各种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而剧中秀秀身上所体现的爱心、善良、仁爱、扶困济弱是传统美德,这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信守的道德准则和人格规范,也是当今多元选择中时代精神的主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剧中,有人给饥饿的失忆大娘食物吃,有人给她寒冷的身子披上一件外套,这种善意的人性行为,不难被大众所理解。而秀秀不仅做到了这些,还主动将迷了路发着高烧的大娘带回自己家,进而为大娘尽心尽力做的一切就不那么容易被人们所理解接受了。有人劝秀秀不要惹麻烦事,要秀秀赶快打发她走;有人认为秀秀傻,捡个疯婆来抚养;有人认为秀秀痴,带回个疯娘当亲娘养。不仅村里人不理解秀秀的做法,就连与自己相爱的男朋友也捉摸不透秀秀的做法。面对复杂的人心和种种说法,秀秀的内心是宽容和镇静的,是豁达、勇敢和大度的,正因为有了这种内心的力量和渗透在血脉中的传统美德,才使得秀秀坚毅、果敢,不顾世俗偏见而坚持自己的做法,从而为美好的青春赢得了非同寻常的价值和华彩。
曲剧是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逐渐成熟的河南地方戏曲剧种,以其唱腔清新淳朴、音乐婉转优美而被广大观众所喜爱。曲剧既演出了一些传统剧目,又创编了多出现代戏,不仅感动了观众,丰富了演出剧目,发展了曲剧艺术,还赢得了市场,培养了队伍,使剧团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原标题:从感人事迹到感人艺术 看曲剧《大山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