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三门峡市民间自古讲究礼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历来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老敬长的礼仪。不论家庭内部,还是社会交往,对老者、长辈、老师都要恭敬尊重。
少者对尊长,坐遇让座,行遇让路,同行长者在前,乘车长者先上,入席长者上座,递物双手捧送。在乡村,若少者见尊长,要下车与之说话,并恭请尊长坐车同走。即使向不相识者问路,也视其年龄而尊称,骑车坐车者要下车,戴口罩者要摘去口罩。坐者则应起身作答,行走者则要停步作答。问清后要道谢。渑池县一带戴眼镜路见尊长,则摘去眼镜与之搭话,否则为目中无人。若患眼疾者为避摘镜之嫌,在镜腿上缚一小红布条为标志,见人即使不摘眼镜,也不以为失礼。
上课时教师进教室,学生全体起立问好,提问或回答问题也要起立。学生进教室时向老师报告,得到允许方可进去。下课后让老师先出教室,学生再出。90年代,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多数人对女士讲究礼让,如进门、坐车、上电梯,让女士在先。
三门峡市民间以恭让为美德,和为贵,忍为高。成年人若因事产生纠纷,多由周围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协调解决,孩子之间若闹气吵嘴,家长先管教自己的孩子,然后问清因由,再行调解。如自家孩子理亏,还主动带领孩子去给对方道歉。
少者要恭,长者要让。少者如和长者抢道、抢座、说话无礼,民间斥之为“不知大小”或“没有老少”。若尊长不知谦让,民间讥之为“倚老卖老”。
日常生活中,尤其重视“恭”。子女外出禀告父母长辈,归时也先见长辈,再见妻室;所带之物,先递长辈房中等其过目,然后再分送他人。民间有因子女不沿此俗而引起争端者。在乡村,子女成家立业后,平时或逢年过节改善生活,均应端送父母长辈品尝;城镇则多买礼如糕点、烟酒之类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