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院的五脊六兽,并不是郏县农村常见的仙鹤鸽子等表示家有余粮的动物,无一例外的全都是龙、犀牛、鱼和海马等水中生物。从这一点也可以理解为临沣寨经常遭遇水患,人们期盼这些水中生物能帮助他们度过灾难。每一堵墙壁上部都覆盖着雕有图案的青瓦,图案精美,栩栩如生,多是寓意富贵的牡丹。在朱紫峰门楼和每一座绣楼的山墙上,都有一个万字红石窗,含义深刻。
朱紫峰宅院客厅前檐廊下,支撑前檐廊的是两根合抱粗的柱子,柱基有八个面,每个面上都雕刻着精美图案,是我国神话故事中八仙的法器,西边柱础正南面的图案已被砸毁,模糊不清。
探寻:临沣寨遗存下来的奇特原因
每一个到过临沣寨的人都会对临沣寨保存下来的原因感兴趣。
据尹亮亮介绍,临沣寨能保存下来非常偶然,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开始大面积拆除古寨墙,其中郏县就拆除100多座,临沣寨地处柏水和沣溪两河交界处,地势低洼,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就在准备拆除临沣寨古寨墙时,洪水围困临沣寨,因为有寨墙和防洪闸,寨内居民生命财产都得以保全。出于防汛需要,临沣寨古寨墙保存了下来。
2000年7月,堂街镇暴雨如注,临沣溪因为没有控制性水库,临沣寨周围一片汪洋。该县县委县政府组织100多名干部职工来帮助群众迁出寨外,但无论怎么劝说,群众就是不愿迁出,他们说:“几辈子了,我们村子都没有被淹过。”
事情果然如群众所言,临沣寨在这场洪水中果然安然无恙。洪水退后,郏县县委县政府非常关注临沣寨,2000年9月,成立了临沣寨开发办公室,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始对临沣寨进行保护性修复。
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 “中国传统村落”
“对于临沣寨,首先应该是保护,其次才是开发,目前最重要的是进行保护性的修复,修复要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尹亮亮告诉大河网记者,原先寨墙用的红石是从紫云山上开采运来的,修复时也要用紫云山上的红石。
近年来,郏县决定保护开发临沣寨,作为临沣寨的负责人,尹亮亮对古民居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实行挂牌保护制度;对古民居中的每一个物件家具,甚至是门前的拴马石,都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并嘱咐居民一定要好好保护。
根据规划,临沣寨的保护工程分为三期:一期首先是疏通护寨河,修复部分寨墙,在保护区外规划新村,部分村民可以迁往新村居住;二期是修缮四合院,恢复古街道和寨外芦苇荡;三期修复朱紫贵大院,复原茶亭、义塾、朱氏祠堂、城门楼等建筑和恢复缺失的文化遗存、民俗文化活动。在此期间,还要完成450人搬迁任务中的余留部分。
临沣寨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国家每年都会拨付专项保护基金,临沣寨修复与保护的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
按照历史文化名村要求,它需要保持原住居民血缘传承的完整性,也需要从保护建筑的角度减少居民,所以寨内只能保留150人。
随着现代文明的入侵,古村落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新式建筑,而人们受远古时代遗传基因的暗示与影响,对于过去的生活轨迹有一种天生的向往,会沿着生命深处的暗示,不断追寻这种有浓厚传统文化印记的古村古寨,渴望能从中找到远古祖先存在的记忆。
作为一座拥有众多传奇故事的临沣寨,有着与其他古村落截然不同的风格,不管是整体布局还是单座院落,都坚密无缝的融合着完整的古代中国建筑文化。
太阳西斜,千万年不变的阳光倾泻在这百年寨墙之上,犬牙交错的墙垛影子投射在墙面上,静静诉说着临沣寨的百年风烟。记者 蔡长伟 通讯员 马红娜【原标题:探析“中国传统村落”临沣寨 整个村落造型像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