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老三的官位高,而且古训有“长不离祖”的说法,意思是说老大是要守宗庙的,朱氏祠堂就在老大宅院对面。只不过朱家的祠堂已不复存在,现在它的位置是村里的小学。”尹亮亮向大河网记者娓娓道来。
朱紫贵宅院建于道光15年,现已有170余年历史,是一座很规整的三进四合院,占地面积1322平方米。
一打开院门,就发现这个门槛很奇特,是两条矮腿长凳侧摞在一起的大门槛。据尹亮亮介绍,这种门槛是看门仆人白天休息时可以坐,晚上侧摞在一起就成了结实的门槛。在两边墙上各有一个光滑的洞,是晚上关门后插穿门杠用的。
二进院是磨房院,这个庭院不大,东厢房是灶房,西厢房是磨屋。在这里大河网记者又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西厢房的门槛中间低成一个凹槽,和两边的高度形成一个明显的弧度。
在郏县农村有这样的习俗:不能踩门槛。作为朱家这样的大户,是绝不会允许仆人踩在门槛上的。灶房是男仆进出的地方,他们的体重可要比女仆重得多,灶房的门槛几乎没有损伤。磨房面积狭小,牲口在里面根本转不开身,也不可能是牲口踩的。
“那是磨面女仆的大裙摆经过时蹭的。”尹亮亮告诉大河网记者,由此可以推断出,朱家每天要消耗很多面粉,女仆们需要不停的出入磨面,同时也说明,此院落存在时间远久。
朱紫贵宅院有一段只有长12米、宽50厘米的通道,是专供丫环所走,当地村民称为一线天,有“一线天、出神仙”的特殊意义,也叫伊人巷。
转过一个直弯,是账房,紧挨着是绣楼院。绣楼的屋门下部设有两个“枪眼”、门槛下设有供猫通过的“猫道眼”。
木楼梯设在室内,沿着木楼梯上至二楼,就来到了小姐的“绣楼”,据说,小姐从七岁开始就不能见三尺以上的男童,要在这座绣楼里呆到出嫁。
在中院绣楼院里,我们发现绣楼的窗棂和别处有所不同,虽然也是13根窗棂,但每隔三根木窗棂都有一根是铁制的。据尹亮亮介绍,这座房子是道光年间建造,当时白莲教非常强势,为了防盗才专门安上了铁窗棂。
朱紫贵宅院东边,还有一座更大的宅院,这就是号称汝河南岸第一府的朱镇府。朱镇府系清代盐运知事朱紫峰的官宅,建于大清道光29年,占地面积2516平方米。这座官宅是一座门楼高大的的三路五进四合院,依次由会客厅、车马轿夫院、私塾院、管家院、车马院五座院落组成,另有东、西两个跨院,东跨院由老人居住,西跨院是主人自己居住。每个院子都有通道和小角门相连,能从前街通到后街。
2002年夏天,已故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保护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偕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吕济民、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诚等人,来到临沣寨考察后认为:“临沣寨民居建筑从明清至今,在时代上没有缺环。它们集中地出现在一个村落中,这在中国实属罕见。在北京城里现存的9999座古代建筑中只有一间半是明代民居,想不到临沣寨居然有3间,临沣寨填补了中国古建筑在村寨方面的空白。”
三看:整个村落造型像船又似元宝
绕寨墙走一周不难发现,村子的选址布局很特别。
“从建筑风水上说,临沣寨两面临河,村子处于一片洼地中的高岗上,能聚水聚财,属于风水宝地。从象形学上来说,整个寨子就如一条小船漂在水上。如果是剖面图,临沣寨又像是一个大元宝,朱家大院就在元宝心的高处。”尹亮亮认为,临沣寨不仅具有建筑史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据说,当年确定寨墙位置时,为求公正,放线时由一德高望重的朱姓老人手提装满白灰面的篮子,用黑布蒙住双眼随意行走,白线就是寨墙的线脚,于是就“走”出了人们今天看到的弯曲寨墙和船形村子。
四看:一个村寨为何拥有两条护寨河
一般县城和村寨都会有一条护城河或护寨河,但在临沣寨,却有两条护寨河,当地人称为内海子和外海子。绕寨一周的内护寨河是人工挖的,宽15米、深4米、周长1500米,挖出的土方全部用于填充寨墙,而外护寨河则是自然河流,发源于香山的利溥、沣溪两水分别从寨东寨西经过,汇入北汝河。
临沣溪在西南门外潺潺汇入内护寨河,周围就是千亩芦苇荡。在寨子东北方,外护寨河和北汝河相通,朱氏三兄弟的盐业运输队能够直达寨门口,他们端坐家中就可指挥整个运输船队有序运行,同时也能把无数的金银财宝通过水路运送回来,朱紫峰宅院客厅的木材就是通过这条水路运送过来的。
据说当年内护寨河与寨墙同时完工,现有护寨河宽仍有10米左右,深约2米。
五看:象征地位的“丈石”难搬运
在朱氏大宅院每个客厅的前檐廊下面,都有三块一丈长的红色石板,当地人称为“丈石”, 郏县有句方言说某人有背景有势力,就说“你有啥仗势”,其中仗势就是丈石的意思。
丈石其实没有一丈长,实际长度是9尺9寸,宽度是1尺8寸,9在中国是顶峰、永久的意思,朱家可能是希望自家永远都繁荣昌盛吧。
开采这种一丈长的石块非常困难,只有特别有钱有势的人家才可能买起。古时候没有机械设备,全部依靠人工手工开采。先要在紫云山上找到大石料坑,然后找到合适长度厚度的大石块,把十二三只铁楔子每隔一尺嵌进去一只,然后工匠们每人拿一把大铁锤,一起发力打击铁楔子,大石块随着铁楔子的张力与山体剥离,这样才能采下重约五吨的毛料。
当时陆路运输工具都是牛车,根本无法承载五吨重的毛料。要想把毛料从山上运送下来,只能等到冬天天寒地冻的时候,在土路上沿途挖井,向路面上泼水,冻成冰,再用撬杠把毛料撬到冰面上,一点点滑下来,一直滑到工地上。然后工匠们才能根据所需尺寸,用凿子一下一下裁截出所需尺寸的丈石。
难以想象,从紫云山到临沣寨工地,8公里的距离,工匠们需要付出多少汗水才能把一块毛料完整的送到并加工成品。
六看:拴马石、五脊六兽、雕花窗饰
朱氏大宅院都是高门楼、高屋脊,院子中随处可见精美砖雕、木雕、石雕和斑驳彩画。
在朱紫峰宅院的临街墙体上,共有16个拴马石,也是红石凿就,宛似竖着的牛鼻,手指伸进去,还能触摸到上面被马缰绳勒磨出的光滑凹糟,当时应该有很多马匹在此拴过,不仅显示出朱家人马兴旺,还说明经常客来客往,人流熙熙。据说当年朱家最兴旺的时候,半条街都栓满了朱家的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