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平顶山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平顶山

文物商店 能否离收藏者再近些

2013/4/7 14:29:25 点击数: 【字体:

日前,首届全国国有文物销售单位文物交流会在北京落下帷幕。据悉,在这个走进市场、展示实力、交流交易的平台上,参展的34家国有文物销售单位普遍反映收获良多。

有关人士透露,“国有文物销售单位”就是之前人们所说的国有文物商店。引人关注的是,在这个名词已渐渐淡出大众视线的今天,他们“抱团取暖”的举动似乎在向收藏界发出意欲重新回归的信号。那么,庞大的民间收藏群体对此怎么看?文物商店与藏者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展会直面市场

为了参加此次交流会,山西省古玩协会会长崔跃和几位藏友提前赶到北京。唐代石佛、北宋淳化金币、明弘治青花缠枝人物盖罐……这些来自全国各地文物商店的精品,令崔跃等人啧啧称赞。

据悉,这34家参展者都是省级国有文物销售单位,代表了全国国有文物销售单位的整体实力。“看得出,大部分参展单位都是经过当地文物局的批准,拿出了一些重要藏品,由此可见他们对这样一次交流活动的重视。”知情人士说。

据承办此次交流会的北京文物公司粗略统计,34家参展单位中,有超过1/3在活动中的销售额达到100万元以上。他们所展出的瓷器、佛造像、文玩杂项、古董家具、珠宝等精品,非常受收藏者青睐。

“这其中,玉器、银饰、蜜蜡、琥珀等杂项小古董最受追捧。”北京市文物公司总经理何小平介绍:“销售业绩十分可观,不少同行负责人也认为此次交流会很成功。”

据观察,活动之所以能够得到热情回应,除了免票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出于收藏爱好者们对“国有”招牌的信赖。不过,对于参展的国有文物商店而言,借助展会真正接触、了解市场,这或许是他们此行的一大目的,而并非销售。

冲突下的不安

不可否认,曾几何时,国有文物商店在为国家抢救、保护文物的同时,也在文物市场上占领着“一统天下”的地位。

然而,随着文物市场的逐渐放开,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今天的国有文物商店似乎已被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上,最明显、直接的表现是东西不再那么好收,与藏者之间的关系变得若即若离。尽管对于老客户,有文物商店会采用优惠等方式来“挽留”,但不少人还是走出文物商店,去感受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有关文物商店的未来发展,早前业界的权威调查结果显示,希望与博物馆合并或改建为博物馆的文物商店占75%的比例,远超出第二位的“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还有小部分受访者认为文物商店应退出市场。

“这至少反映出两个问题,大部分从业人员对于‘国有’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习惯了‘大锅饭’。而市场的风吹草动又确实令他们感到不安,非‘转’不可。”不少市场人士这样认为。

笔者了解到,当前各地文物公司都完成或者正在进行转型,其初衷无非是要切合市场。而他们试图“争夺”的群体,又有着如何反应?

关系若即若离

作为当今国内艺术品的交易中心,北京拥有一支庞大的收藏队伍。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大藏家还是收藏爱好者,文物商店都不是他们寻藏的主要渠道。

北京收藏家刘文杰的感受就非常典型。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涉足收藏,他当时从文物商店买到过不少好东西。“那个时候,北京文物商店旗下的各个门市是淘宝‘圣地’,当时很多大藏家都会到这里来买东西。到90年代初拍卖兴起,据说文物商店每年有一两次从库中调货,精品放门市,卖不了的送去拍卖,结果拍卖销售远高于门市销售,而且拍卖需要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索性他们就将更多东西送去拍卖。”而作为藏家,自然是跟着货走。

知情人士透露,现在浙江湖州的文物商店虽隶属于当地博物馆,经营权却已然承包给了个人,博物馆不参与运作。但是对于出土的文物,一旦被博物馆登记造册,哪怕等级再低,价值再不高,也不会流进文物商店,“就算是烂,也要烂在博物馆里。”

鉴于此,为了生存,文物商店承包者自己不仅需要有一定眼力、一定经济实力,还需要跑各大展会、拍卖会等,通过这些方式来进货。

“钱币价格相对而言透明一些,而文物商店经营者出于对利润的考虑不大愿意涉及这一块,他们更偏好玉器、瓷器杂项这些门类。”收藏爱好者张宇峰说,“据我所知,近些年来钱币圈子里的藏友一般也不跟文物商店打交道。”

事实上,据了解,即便是瓷器、玉器、文玩杂项的收藏群体,交流方式也与张宇峰所说的大同小异。价格偏高、挑选的余地有限,是造成文物商店与他们渐行渐远的原因,而这种脱节恐怕还是出自文物商店普遍存在的惜售心理。

“为什么舍不得卖?现在民众的收藏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他们不可能轻易、低价地把藏品卖给文物商店,博物馆更不会让出馆藏。文物不是批量生产的物品,库房的东西卖一件就少一件。”北京一位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员坦言。

正是由于政策、体制、现实、观念引发的系列矛盾,导致文物商店的生存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省级文物商店相对还能维持,地市级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至于偏远城市的,要么半死不活,要么名存实亡,要么干脆消失。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文物商店甚至卖起了纪念品。通过改制,虽然也能吸引一些前来淘宝的人,但多数还是集中在珠宝、玉石等小挂件、小玩意儿上,与民间藏家真正的收藏行为有着一定距离。

可不可以挽回

必须承认,体制下看起来“落后”的文物商店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保真是他们的“杀手锏”,几乎所有受访的收藏者对于文物商店这一优势依然持有很大的信任感。

纵观各地大大小小的拍卖会,只要打上“文物商店”标签,或者是表明该藏品曾被文物商店收藏过的拍品,通常都会受到买家关注,这是文物商店一块无形的“金字招牌”。

另外,与火热的二级市场相比,文物商店的有些优势无法取代。比如,拍卖会不能天天拍,文物商店却是全年营业。拍卖、地摊上陷阱不少,文物商店价钱虽高,但至少买个安心。收藏市场本身就应该是多元化,满足不同需求的,假设国有文物商店完全撤出市场,少了竞争,不论对民间收藏市场的发展还是收藏者个人来讲,藏家们普遍认为这未必是一件好事。

其实,文物商店要走出货源困境,迎合市场并非没有先例。据悉,被称为“华东四星”的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的文物商店,如今仍然能够从藏家那里收购来一定的藏品,所办的展销会也总会吸引不少藏家。按照无锡市文物商店相关负责人的说法,文物商店应该随着收藏热点变化,主动出击收购文物,包括到国外去买回流文物,再通过举办展销会、竞买会聚集人气,培养收藏群体。

有业内人士还呼吁,文物商店能不能考虑借助自身优势,为缓解当今民间文物艺术品鉴定混乱的局面贡献点力量。倘若文物商店能将这一优势适时地与民间收藏结合,对于宣传自身、拉近彼此距离都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与其等着改制,不如主动设法先去适应收藏者需求,这才是生存发展的根本之道。”十字路口,文物商店该何去何从,如此建言或许是一剂良药。 (王菁菁 刘礼福)【原标题:文物商店 能否离收藏者再近些】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3年01月28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