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店唢呐兴起于清乾隆初年,韩店乡绅郭旦酷爱戏曲,出资供养两个戏班,使韩店积淀了厚重的戏曲文化底蕴。民国年间,唢呐艺人刘林落户韩店,从而推动了唢呐这一民间艺术在这里生根开花。
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活”了韩店唢呐艺人的经济头脑。他们受聘演出叫“出好儿”,主要是针对红白大事。最初出一次“好儿”5元钱,之后随着群众收入的增加“出好儿”的报酬也不断增加。至90年代,“出好儿”的报酬增至150元至300元不等,人均月收入多者可达1300元左右,少则不低于40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经济收入,韩店村的“万元户”基本上都是唢呐艺人。
韩店唢呐的传承主要以家族传承为主,辅以师徒传承。师徒传承既不拜师也不收费,主要是交往比较密切的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传承关系。所以,韩店唢呐艺人非常集中,122名传承人中韩店村就有107人,占传承人总数的88%;截止目前,韩店唢呐乐班31个,占全县唢呐乐班总数的56%,全村从艺人员达210余人。
近年来,韩店唢呐与时俱进,与电子琴等现代乐器相结合,在演奏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广泛应用于婚嫁迎娶、店铺开张、节日庆祝等,深受群众喜爱,也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一支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