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姓氏根在唐河
《诗经》大雅中的《嵩高》记载:约在公元前800年,周宣王下令让其舅申伯迁封到谢阳侯国之谢邑,以国为氏,从此谢邑改为申伯之国都,谢氏缘起。1986年,唐河县古谢邑考察小组对符合《嵩高》、《水经注》、《唐县志》等历史典籍记载的古谢邑遗址进行详细勘察,挖掘古城遗址面积1.25平方公里,发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物18件、贵族玉饰5件,同时发掘一石碑,碑刻双龙围绕四字“式是南邦”,这是申伯迁封谢邑时,太师尹吉甫所作颂词,见于《诗经•大雅•嵩高》中“王命申伯,式是南邦”、“申伯番番,即入于谢”。《后汉书》、《资治通鉴》、《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等书也记载有“谢城在县南,湖阳城北。自申迁此,申伯之都”。1987年,世界谢氏宗亲总会在唐河县苍台镇谢家庄古谢邑遗址建纪念碑一座,上题刻“公元前823年,周申伯封于此地,于邑于谢,谢姓缘起”。
唐河县大河屯镇丁营村是韩国丁氏始祖丁德盛公的故里。据《唐帝列传•唐宪宗》、《登科记》、《丁氏谱谋》载:丁德盛(公元800~894年)号大阳君,唐代南阳大川里(今大河屯)人,为唐元和十年文科进土,历任太子宫说书、翰林院学士。后平蔡立功,封开国县伯,食邑700户。公元853年,出使新罗(今韩国),落籍押海郡,封号吴城君。至今1000多年,韩国丁氏姓已发展繁衍为豪门望族,人口近28万,人才济济,多有建树。研究人员在丁营村实地考察时,发现该村南部丁姓古墓177个,挖掘出大量秦砖汉瓦、瓷器和陶器碎片,皆为隋唐时期器物。这一切充分说明,自秦、汉、隋、唐以来,丁营一直是丁姓家族重要的聚居地。
唐河县湖阳镇蕴涵着久远的历史,唐禹三代,湖阳为禹贡豫州疆域。周朝建立后,武王其弟伯廖封地于此,后代以伯廖之名为姓,廖姓缘起,廖国兴起。公元前701年,楚国强盛,次年征伐,随后灭廖。湖阳镇北廖山是历史的见证,她是廖国的根基,系着廖姓人的根脉。镇东200米的廖阳河畔留有古城墙遗迹,始建于春秋时期,原为纪念治水有功的廖王叔安。廖山山顶建廖山神祠,俗称廖王庙,历代多有修缮。
寻根谒祖情归中原
改革开放后,唐河县成立了姓氏文化研究会,深入开展姓氏文化研究,为姓氏文化的繁荣搭建起了起跳平台。同时,利用姓氏文化优势持续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海外联谊活动,并在国外掀起了中原寻根谒祖热。
特别是在谢氏文化研究上,研究人员跑遍13个省市图书馆和档案馆,查阅了数百种书籍、史料,撰写了数十篇关于谢氏源流的文章,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引起了世界谢氏宗亲的强烈反响。1987年,泰国谢氏宗亲会率先组团来唐河寻根谒祖。世界谢氏宗亲总会组织了由美国、台湾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谢氏宗亲50多人来唐河寻根谒祖。几年来,先后有13个海内外谢氏宗亲代表团来唐河寻根。
千百年来,廖氏子孙秉承世训,孜孜以求,不管是旅居海外,还是在国内创业发展,他们始终牢记着祖籍发源地——唐河县湖阳镇。2005年5月22日,世界廖氏宗亲会寻根问祖团一行30余人回到湖阳镇寻根问祖。全国政协港澳台侨联络委员会副主任、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廖泽云和来自美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英国及祖国各地的廖姓后裔,同缅廖氏宗祖治水理国的昭人功业,再织回报桑梓锦绣图卷。寻根问祖团来到湖阳镇东蓼山山巅的蓼王庙进行了拜谒,为治水有功的蓼王朝国王叔安兴建“蓼阳河碑”举行了揭牌仪式。
自1997年以来,韩国丁氏宗亲寻根谒祖团也数次来唐河访问,1997年8月竖立“丁德盛故里”碑,2003年3月竖立基座为大理石,碑体为汉白玉的石碑一座。周围环以白玉雕栏,碑体上刻“唐大阳君丁德盛公追慕碑”,并在追慕碑上详细记述了中韩两国丁氏一脉相承的由来。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姓氏文化的经贸价值就是通过倡导“万姓同根,万宗同源,寻根联谊,合作发展”的文化经贸理念,使这些影响深远的姓氏情结对文化交流、经贸合作、旅游观光、招商引资起到应有的作用。
自谢、廖、丁三姓开展海内外联谊和寻根谒祖活动后,以亲情交流为载体的经济往来日渐频繁。尤其是在捐资助教方面,远居海外的宗亲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其中,谢氏宗亲在谢氏发祥地——苍台镇谢家庄捐资兴建了谢家庄学校,同时捐资21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唐河县图书馆的谢源楼。韩国丁氏宗亲寻根谒祖时先后捐资400万韩元资助唐河的文化教育事业,并与唐河相关单位签订了在县里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厂和山药加工厂等项投资协议。
通过姓氏文化的发扬光大,谢、廖、丁三姓宗亲充当了文化经贸交流信使的角色,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资金、技术、信息源源不断输送回唐河,直接促进了唐河的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对唐河由传统农业大县迈向工业强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兴汉 少庚 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