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学术专栏 >> 浏览南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南阳乡村礼俗与宛梆

2013/4/15 16:38:14 点击数: 【字体:

 
    宛梆,旧称“老梆子”“南阳梆子”或“南阳调”,是豫西南地区影响较大的剧种,属梆子声腔系统。它是河南省濒危剧种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宛梆的成长过程与南阳的乡村礼俗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生存环境和演出市场也与各种乡村礼俗紧密相连,长期以来两者相互滋养、共同发展。

    目前,只有河南省内乡县宛梆剧团一家国有剧团还在进行此剧种的专业演出,该团隶属内乡县文化局,有“天下第一团”的美称。虽属于国家编制剧团,但由于是差额拨款,剧团只有通过自己找各种演出市场才能维持剧团和宛梆剧种的生存,而各种乡村礼俗便是其重要的选择。

    笔者曾对宛梆在“庙会”“还愿”和“祝寿”三种代表性乡村礼俗中的表演进行了实地考察,看到了宛梆在南阳乡村礼俗中所体现的不同功能,同时也了解到了乡村戏曲表演的生存环境和市场机制。

    宛梆的音乐表演特色

    宛梆的表演粗犷、豪迈、奔放、质朴。唱腔属于板腔体,男女除用本嗓演唱外,女声高八度的“讴”音花腔也是宛梆的特色所在。其行当分为生、旦、净、丑等。宛文武场的编制与其它地区梆子腔剧种有区别,尤其是宛梆的文场主奏乐器“大弦”,基本保持了该剧种300多年来的制作和演奏传统:琴杆粗且短,弦以皮制,发音高而尖,琴弓用粗细均匀的江苇或其它竹子系马尾制成,拉奏时左手戴金属指帽,与现在绝大多数的梆子腔剧种使用的板胡在形制、音色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唱腔的板式变化多样,主要有慢板、流水板、慢流水板、二八板、紧流水板、散板等等。或深沉、浑厚、节奏平稳,适于表现悲愤、伤痛之情;或开阔、明朗、跳跃性强,适于表现喜悦慷慨的情感。总之,特定的板式代表着特定的情绪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其中慢板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宛梆艺人对于“腔”和“板”有着特殊的概念界定:“腔”,是指旋律曲调、真假嗓运用的组合程序及声音特点,如大哭腔、二哭腔、头腔、老三腔等;这里的“调”与“板”相近,“十八调”是指“九腔”的不同板式变化。

    宛梆的剧目丰富,仅艺人们口传的就有几百部戏,如:《打金枝》、《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同根异果》、《化心丸》、《收岑鹏》、《薛金莲搬兵》等等。

    乡村礼俗中的宛梆

    庙会 

    南阳庙会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人们的集会活动更多的是带有原始的宗教信仰,比如对“社神”“火神”等诸多神灵或祖先的祭祀活动,娱乐和经济方面的含量较少;明清时期是庙会的重要发展时期,特别是由山陕商人在南阳各地建立的山陕会馆则在南阳庙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使庙会更加有秩序、有规范,在社旗县完好保存的山陕会馆便是其中的代表。民国以后,南阳的庙会更加繁盛。

    旧时的南阳庙会基本都是依附于寺院、庙观和会馆而举办,其核心是对神灵的祭祀,而戏曲表演则是庙会上重要的形式。宛梆作为南阳地区的主要剧种也常常出现在庙会的戏台上,为乡村民众献艺。就笔者在采访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来看,目前民间的庙会活动仍然给宛梆提供了巨大的潜在演出市场:宛梆剧团副团长常丛有提供的《五县会表——商业信息》中记载了西峡、内乡、镇平、邓州、南阳五县所有的庙会(物资交流会)活动情况,仅在农历正月到四月间就有380余处,其中南阳县条目中还详细记载了每一庙会的会期,这同时也说明了庙会在南阳民众生活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宛梆剧团的演出情况看,目前庙会中的宛梆表演具有以下几个要素:

    规模:南阳的庙会从规模上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型庙会,它们有独立的管理体制,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一种是小型庙会,其管理通常由庙会跟所在地的村委会联合管理。

    写戏:不同庙会的会首根据庙上所敬神的不同会对演出剧目有所要求:“关公庙”会,要求多演“三国戏”;“祖师爷”庙会,要求演蟒袍戏等。如果会首对剧目不作要求,那么就由剧团自行决定。商量好之后,双方签订正式的演出合同,并严格按合同规定执行。总之,剧目的选择是以热闹为标准、吸引香客为目的。

    戏价:主要剧团或戏班获得的报酬。戏价通常由会首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商定下来,宛梆剧团根据演出地点的远近定价,价码在每场900元至1200元。费用由庙会承担,也有的时候,是个人为了还愿而将钱交于庙会用于请戏。

    仪式:庙会的仪式繁简不一,视庙会规模大小而不同。但其仪式过程基本相同,在庙会的正日子前一天或两天,庙会的相关商贸活动和上香活动就已经开始,戏曲表演通常在正日子前一天下午开始,最少连演三天。庙会的敬神仪式在正日子的上午10点之前举行,会首领着众人进行相对正式和严肃的上香、跪拜等仪式活动,活动结束后,庙会上的各项活动照常进行。

    还愿 

    也是民间的一种信仰习俗,具有不定时的特点。通常是家人染疾或者外出经商,便会到某一庙宇烧香请愿,祈求天地或神灵保佑平安如愿,这是民众心中朴素的民间宗教信仰。当他所祈求心愿达到的时候,便会再到庙宇祭拜,以向天地或神灵表示感谢。在乡村之间,民众还愿的方式,除了上香、焚纸等宗教仪式外,请戏班到庙前唱戏便是首要选择。在乡村民众的话语体系中,请戏班唱大戏是一种体面的事情,也显示了对神灵的虔诚和崇敬。

    还愿戏多在庙宇的前面演出,事主与戏班或剧团签订好演出合同之后,剧团便在庙前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演出,无论刮风下雨、观众多寡,演出照常进行。据团长介绍,还愿戏在演出形式上,与庙会戏存在着差异,前者多是剧团直接在庙前搭台唱戏,演出时间三天,而庙会上的演出往往是派出一个演出小队,带上乐队,在庙前唱一个片断即可,一般情况下剧团有固定的搭台地点。

    2005年10月,剧团在西峡县演出,戏台搭建在一座大山里的庙前。合同签订的是三天台口,然而演出第一天开始,雨一直下了三天,再加上演出地点是在山上,所以本来就很少的观众也都走了,只剩下一座戏台在庙门前矗立着。笔者问团长,这种情况是不是就不演了,因为连观众都没有了。团长回答说,现在虽说没有了观众,但是既然剧团是签了合同,那就要遵守合同规定,完成事主的愿望,没有观众要演,下了雨也要演,否则以后就不会有人再请剧团演出了。于是,剧团冒雨在深山里演了三天的大戏。

    此类还愿戏由于多是个人请戏,所以在剧目的选择上剧团有一定自主性,只要不犯神灵的忌讳就可以。

    祝寿 

    祝寿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南阳的各种祝寿习俗也种类多样。

    祝寿仪式过程大致为:寿诞当天,老人高坐正堂,儿孙以及亲戚依次向老人家祝寿,之后摆宴席宴请前来祝寿的亲戚朋友。请戏班或剧团唱戏则是南阳地区庆寿诞习俗中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是为了让老人家高高兴兴地过寿,凸现事主一家对老人的孝敬之心,这是首要的目的,另一方面是要答谢众乡亲对自家的关照,同时请戏也显得事主家很体面。戏曲的表演则在仪式前两天就已开始,家庭条件好的话,请六天戏,条件不好的话,则请三天戏。

    据周成顺团长介绍,凡遇祝寿戏剧团都要赠送一个匾额、唱几段喜庆的折子戏,以表示对寿星老人的尊重。这样的做法使剧团在民众中间树立了良好的声誉,为宛梆打开演出市场创造了条件。
 
    考察之后的思考

   
    透过对上述三种乡村礼俗中宛梆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宛梆同乡村礼俗之间的紧密联系:
 
    首先,乡村礼俗为宛梆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保障了宛梆的经济来源,同时也保证了为数众多的观众群的存在,这也是宛梆剧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其次,宛梆在乡村礼俗中的表演,促进了各种乡村礼俗的巩固和发展。宛梆的表演,使得原本分散居住、难得一见的乡村民众得以聚集在一起,在看戏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谈天说地、唠家常,加深了乡邻之间的感情交流和团结,为乡村民众忙碌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同时,宛梆的表演也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笔者在多次跟团调查的机会中,每到一地,都发现经营不同商品的小商贩已经在剧团到来之前占据了有利的地势,先行做起了买卖。此外,在庙会活动时,庙会机构和更多的商贩也在戏曲表演的带动下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正是由于宛梆具有这些功能,我们才可以在南阳各种乡村礼俗中经常看到宛梆演出的场景,听到那熟悉的梆子腔。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2006-11-2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