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非遗”资源丰富,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个,省级“非遗”项目35个,市级“非遗”项目140个(包含共有项目是179个),县区级“非遗”项目901个。在走访调查中,还有大量散落在民间的“非遗”项目有待挖掘。十几年来,一系列相关“非遗”的政策法规、保护措施相继颁布,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越来越重视。南阳市作为文化大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文塑城”战略口号,南阳市文广新局积极响应,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南阳市“非遗”保护和传承正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寻宝在民间。南阳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汉文化的昌盛地,素有“南都”、“帝乡”之称,无论是宫廷文化还是民间文化,都曾有过峥嵘的岁月、辉煌的历史。除了已经申请为国家级“非遗”的大调曲、三弦书、内乡宛梆、板头曲、西坪民歌等外,还有大量的曲艺、戏曲、民歌在民间传唱。南阳作为盆地,物产丰富、人口密集,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劳作过程中,又产生了无数的传统技艺,如方城县的草编,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就见到来自方城县四里店的同学冬天穿着木屐底、草编面的鞋子,轻松自如地走在厚厚的积雪路上,丝毫不用担心鞋子被融雪浸湿、路滑跟高会跌倒。南阳辖下10个县,4个区,民风淳朴,十里不同俗,有的地方一河之隔,各有各的方言,语音语调各有特色,内涵也不尽相同。这些民间的语言艺术、传统技艺、愉情小曲,曾经在群众生产劳作过程为大家带来了欢声笑语、提供了生产便利。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改变,大量“非遗”项目迅速衰败消失,为了留住祖先的历史,保存优秀的传统文化,南阳市文广新局率先推出南阳曲艺积锦,从资料收集到后期制作历时几年,终于完成了“非遗”纪录片《楚风汉韵》,并在南阳电视台进行播放。各县区文广新局都加大了对“非遗”的挖掘力度,寻找散落在民间的“非遗”瑰宝。
宣传全覆盖。为了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非遗”知识,认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南阳市对“非遗”的宣传实行了全面覆盖。南阳电视台、广播电台、日报、晚报、南阳人民政府网、市文广新局官网……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消息简讯,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多媒体,“非遗”事件、故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观众面前。2015年南阳举办的大型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唱响白河》专门推出“非遗”专场,为现场观众展示了十几种“非遗”艺术形式的表演,如内乡宛梆、桐柏皮影等;《南阳晚报》陆续推出南阳的“非遗”故事、人物等;《南阳日报》持续刊登解读内乡县衙的楹联典故等历史文化知识;南阳广播电台特邀南阳本土故事大王获奖者讲述南阳民间故事……一系列全方位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南阳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正能量,促进着市民素质的提升,让南阳人油然而升自豪感和自信心。
活动总动员。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根据省文化厅安排部署,南阳市文广新局于4月26号下发了文件通知,要求全市围绕“文化遗产日”全面开展“非遗”主题活动。南阳市以“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为主题在卧龙岗举办大型活动,市政协副主席刘克珍致辞,文广新局局长苏定堃主持并致辞。南阳各级文化部门、文化保护志愿者、作家文友、游客齐聚卧龙岗,大家心情激动,追古思今,共同祭拜南阳智圣诸葛亮,见证南阳今天文化遗产的快速发展。南阳市各文化相关单位、各县区都积极响应,制作“非遗”展板、举办“非遗”展演、进行“非遗”产品展销、现场分享“非遗”传统制作工艺……西峡县举办了首届“非遗”展演,将西坪民歌《大对花》、《采茶歌》,腰鼓舞《奔腾的草原》、曲剧《清风亭》选段等13个节目搬上舞台进行演出,为大家呈现了一台精彩纷呈的“非遗”展演。宛城区文化馆在南阳市人民公园举办了“非遗”文化汇演活动,对市级“非遗”项目《豫剧沙河调》进行宣传演出,让市民大饱眼福拍手称赞。社旗县“非遗”展演的鼓儿词《呼延庆打擂》演出结束时观众久久不愿离去,纷纷询问下次演出时间。方城的石猴、黄石砚,南阳的烙画,镇平的玉雕等,都在“非遗”日举办了现场制作展示。亲眼所见、亲身体验让广大群众对“非遗”不再陌生,这些传统技艺本就象“邻家兄弟的手艺”,陌生而又熟悉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巧搭顺风车。2016年南阳市文广新局组织举办第七届青年歌手大赛、第八届戏曲大赛和南阳市地方戏曲优秀青年演(演奏)员大赛,以比赛激发艺术工作者创作热情,繁荣活跃南阳文艺市场,促进南阳文化事业的发展。201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在南阳考察时明确提出:传承传统文化,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培养观众,戏曲进校园是最有效的途径。根据部长的指示精神,南阳市迅速制定了戏曲进校园的方案,自2016年6月份开始,遵循“一年普及,二年提高,三年见效”的目标,采取戏曲表演、专家讲堂等多种形式,全面铺开戏曲进校园活动。南阳市文广新局拓宽活动面,让“非遗”宣传、保护、传承巧搭顺风车,借歌手大赛让南阳民歌表演登台亮相;借戏曲进校园将南阳曲剧、内乡宛梆、社旗越调等“非遗”项目普及给在校生。这些活动效果非常显著,引发了青年歌手对南阳地方民歌表演的关注和学习,尤其是戏曲进校园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很多小朋友们热情高涨,学唱腔练小翻,没想到除了体育、音乐和美术,还能在学校看到戏曲表演,真是眼界大开、趣味陡增。
重视走出去。“非遗”保护不是关着门自己想怎么做就行了,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传播自己独有的特色,有比较才知强弱,有互动才能进步。南阳市文广新局注重“非遗”对外交流,多次参加省文化厅组织的“非遗”展演,并于2016年6月9日,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内乡宛梆受邀参加第八届北京端午文化节暨北京市第三届 “非遗大观园”端午游园会,宛梆剧团与首都知名文艺团体同台演出,用《五世请缨》和《太平盛世,万民共享》两场专场为首都广大市民奉上了别开声面的戏曲节目。宛梆华美的唱腔博得了首都观众的交口称赞,尤其是富有特色的宛梆高八度呕音花腔,每一次都引发观众热情的掌声和叫好声。在2016年文化遗产日——河南曲剧艺术节上,南阳市曲剧团于6月18日晚在河南人民会堂演出了新剧《卧龙情缘》。本次演出全省19家剧团参演了节目。演出结束后,南阳市文广新局立即召开会议,局长苏定堃要求全部参演人员多看看其它家的演出,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探讨,吸百家之长,补自家之短,重新打磨剧本,完善修改剧情,提升作品档次,让《卧龙情缘》作为高雅艺术成为群众的精神食粮,并登上更高的舞台。
激励民间热。一项政策的深入人心,不能只看政策规划、方案设计的如何好,更要看群众响应的热情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南阳市文广新局鼓励民间资金投入“非遗”保护,支持社会团体进行“非遗”宣传、传承。2016年春节,由南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主办,南阳市一家展览公司承办的首届民俗文化节从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在李宁体育园连续举办15天。这次民俗文化节涵盖了地方文艺表演、传统民俗文化,趣味游艺竞技和特色小吃等领域,让市区群众看大戏、赏民俗,猜灯谜,逛庙会,学“非遗”,品小吃……一条龙服务,尽享传统节日生活乐趣。南阳师范学院了申报了河南板头曲、大调曲青年人才培训项目的国家艺术基金,并于2016年4月份开班培训。2016年6月,由民间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南阳首届“曲林大会”在南阳城区举办,板头曲国家级传承人宋光生、大调曲省级传承人黄天锡等约50名省内外民间艺术家及曲艺爱好者与会进行弹唱演奏、切磋交流。6月15日,黄天锡先生将珍藏多年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大调曲音像资料向传承保护单位南阳曲剧艺术中心进行了捐赠……由民营企业投资200多万元的唐河戏曲大舞台于2014年8月建成,总投资30万元的镇平县梨园新农村文化艺术团有限公司,拥有演职人员47名,每年演出182场;镇平县高丘镇大陈营村九莲灯(省级”非遗”项目)艺术团,总投资10万元,拥有演职人员53名,每年演出217场;这些民间资金的注入,民间活动的开展,为活跃城乡文化,宣传、传承“非遗”项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南阳市文广新局以深挖掘、广宣传、多活动、重互动、巧搭车、善纳贤的创新举措,使得南阳市的“非遗”保护逐渐引起全市人民的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非遗”保护、宣传、传承、开发和利用,是一项关乎城市文化发展脉络、文化发展传承的民生工程,不仅要充分运用文化主管部门的政策法规的保护,项目资金的扶持,更要发动全社会人员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进来。一个人行动是个小行动,1000万人口的行动将会汇集并成就大梦想。今后南阳市文广新局将以市委、市政府“以文塑城”为引领,以创建“文化强市”为己任,继续扩大“非遗”保护、宣传与传承力度,让“非遗”传承的优秀文化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教科书”,传递文明风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