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南阳工艺 >> 收藏与交流 >> 浏览南阳

南阳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刻铭砚

2013/8/26 18:01:47 点击数: 【字体:

南阳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刻铭砚
图1
南阳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刻铭砚
图2
南阳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刻铭砚
图3
 
    河南南阳博物馆收藏一方长方形砚,长25.5厘米、宽15.2厘米、高4.8厘米,中下部开长方形砚堂。砚堂平坦,四周墨迹斑驳,围绕砚堂四周有宽1.5厘米、深约0.6厘米的水池。在砚的上部有下玄月形的小墨池,墨池上有一椭圆形的“砚眼”,墨池左右两边各浮雕一只长尾动物,其头部向下、长尾上翘呈相交状,头部已残缺。在墨池下又琢一顾首回盼状的相同的动物 (图1)。砚背为抄手形,有4行竖书刻铭,人为划损较为严重,但仔细辨认仍可识读出61字铭文:“此砚以蜼为饰,制颇古疋(同“雅”)。攷《尔雅》之蜼,即《虞书》之宗彝,其性孝而清,礼且多寿。考古人刻之于器,昭良弓以也,爰名为宗彝研(砚)云。”落款为“弘治甲子守溪王鏊书于京邸” (图2)。下钤方形篆文印章一方,但因人为损毁严重已无法辨识。铭文书体行草,字体清丽俊逸。砚左侧面镌“太原阎若鐻藏”六个楷书大字,字体端庄大方,气势刚健有力。下钤“潜邱”、“百诗”两方篆文印章(图3)。 

  此砚为黛黑微带褐色的上等端石所制,纯正秀嫩,温润如玉。砚堂周围的水池如水渠般围绕砚堂四周,故该砚又名“水渠砚”。这是目前发现的为数不多的一种砚形。此砚体型较高,砚体前后宽度一致,有厚重之感。从此砚的形制及铭文内容看,该砚应为明代时期雕制而成。

  从砚背的铭文内容看,该砚的始有人为明代的王鏊。王鏊(公元1450—1524年),字济之,别号守溪,晚号拙叟,江苏吴县 (今苏州)人。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乡试,次年会试,皆第一(解元、会元),廷试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一时盛名天下。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以吏部左侍郎兼学士入内阁;不久,进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翌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衔。王鏊为人正直,敢于直谏。其时,宦官刘瑾弄权,陷害忠良。王鏊与之抗争,并联名上书,终因势单力薄,孤掌难鸣,遂连续三次上疏辞官,以武英殿大学士致仕。王鏊回苏后,一直潜心读书和著述。他崇尚经术,还身体力行地使弘治、正德年间的文体为之一变。著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等,是明代文学家之一。明嘉靖三年 (公元1524年) 王鏊病逝。谥曰“文恪”,墓葬洞庭东山。

  此砚铭是王鏊于“弘治甲子”即弘治十七年(1504年)在京邸(今北京)所书。铭文中说此砚所雕饰的动物为蜼,也即“宗彝”,王鏊考释了古人常将这种动物图案刻于器或绣于服上的原因,并将此砚直接命名为“宗彝砚”。

  “蜼”实为一种长尾猿,《山海经》中记载有这种名叫蜼的动物。

  彝本为古时一种盛酒器,常用作宗庙祭祀的礼器,为国家的重宝,是国家的象征。宗彝也是天子冕服上象征统治权威标志的十二章之一。后汉郑玄诠《周官》司服条中把《虞书》十二章与《周官》五冕内容相结合,把毳冕中的虎彝、蜼彝合在宗彝上面,即于宗彝上画上虎、蜼之形“谓宗彝也”,这里明确地提出了“蜼”即“宗彝”。所以王鏊在砚铭中说:“攷《尔雅》之蜼,即《虞书》之宗彝”。

  王鏊在砚铭中说宗彝“性孝而清、礼且多寿”,宗彝具有多种象征寓意。首先宗彝为宗庙之祭祖礼器,表示不忘祖先,即宗彝是礼的象征。其次宗彝又是智慧、多寿、忠孝、威武等的象征。

  砚铭中称古人将宗彝“刻之于器,昭良弓以也”。良弓本是指好的弓箭。良弓与国家政事联系在一起始于唐太宗,《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才也”。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斜,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唐太宗于是感叹道:“朕以弓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从而从制弓之道中参透出修身、治国之理:木心正则弓良,人心正则才俊。于是下诏要求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夜宿中书内省,以便自己一有机会就召见他们,询问宫外之事、百姓疾苦及政事得失。此后,人们就常将“良弓”与治理国家联系在一起。所以王鏊认为古人刻宗彝于器上,是作为“良弓”的比拟,寓意为皇权的威严或国君的圣明。而他自己是否也寄情于砚,以宗彝作砚之装饰来期盼如唐太宗一样圣明的国君呢? 

  从砚左侧的“太原阎若鐻藏”刻铭看,该砚后来的主人应为阎若鐻。阎若鐻,字百诗,号潜邱,祖籍山西太原。他学识渊博,为我国考据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又是清初的经学大师。其一生学术成就繁巨,经学、地理、历史详细考证,著述十余种,其重要著作有《古文尚书疏证》《四书释地》《潜丘札记》《毛朱诗说》《经学论》等。尤其是《古文尚书疏证》一书,证明了古文《尚书》之伪,渐开学者疑经之风,成为我国学术史上的不懈之作。此砚成为考据家阎若鐻收藏的墨宝珍品,大概也与王鏊的砚铭内容颇具考释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明代是一个藏砚之风大为流行的时代,一些士大夫等文人也都参与到砚台的雕刻当中,他们不仅参与砚的选料,而且还参与砚的设计与制作,所以明代的名人砚出现很多,并且砚石的典型样式也非常丰富。明砚一般端庄厚重,大件作品居多,纹饰简练不甚繁琐,具有精(精致)、约(简练)、厚(敦厚)、雅(典雅)的鲜明特征。该砚即为一方典型的明士大夫砚。它选料考究,造型古朴,其挺秀简约承接了宋砚之清风秀骨,体积品相显示了明人崇方正浑厚之时尚。

  综上所述,该砚始拥有者为明代的王鏊,他在砚背刻铭留记以表心志,后来盖砚由清代的阎若鐻收藏。砚背、砚侧的不同时代、不同字体的书铭赋予了该砚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了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文/河南   任义玲【原标题:南阳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刻铭砚】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收藏界 2013年06月13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刘红军 细说砚文化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