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独山西南坡海拔185米的0号洞,是南阳独山玉矿有限公司(唯一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合法独山玉开采单位,以下简称“玉矿”)目前唯一一个正在开采生产的“车间”,至今已生产开采整整30年。
安全科科长程春宛的办公室,就位于0号洞洞口。在他的带领下,记者进入一路有电灯照明的矿井内。窄窄的运输轨道,像一棵树的分杈一样,在井内延伸到四面八方。在一个采玉点,两名工人围着钻机在忙活。离钻机不远处的岩石上,隐约能看到黑色中夹杂着一条白色的带子,那就是玉脉。
程春宛已逝的父亲程德民,曾任“玉矿”的党委书记。“‘玉矿’成立于1958年,父亲1960年就来到这里工作。”那时的“玉矿”,是一穷二白的集体企业,生产设备、技术手段都异常匮乏。为了给国家多开采出玉矿石,如程德民一样的老采玉人,扛着䦆头,背着箩筐,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史。
“那时打的矿洞,直径只有一米,人进去采矿,需要弯着腰,在矿石上凿一个眼,需要一天的时间。”父亲关于创业的回忆,如今成为程春宛忆苦思甜的佐证,“为了节省人力,父亲他们常常将采出来的石头烧得非常热,然后猛一下浇上冷水,石头轰一下炸裂,露出了玉料”。
上世纪60年代,物质匮乏,交通不便。记忆中,父亲常常背上馒头、咸菜,步行来到矿上上班,“有时,一个星期回来一次,有时一个月回来一次”。因此,年幼时,程春宛和父亲有些隔膜:“别人家爸爸在身边工作,我的爸爸在地下开矿,怎么想也不觉得这是件值得骄傲的事儿。”
这种隔膜,直到年龄大一些才得以化解。“十来岁时,每逢寒暑假,我就跟着父亲来矿上。”程春宛记忆犹新的是,那时矿工们在独山脚下种了一大片北瓜,北瓜结的非常多,能从年头吃到年尾。他来矿上后,天天吃北瓜菜,以至于现在“想起北瓜就反胃”。
有天晚上,他和父亲睡在茅草屋里的大通铺上,父亲问他:“采玉人,就是吃阳间的饭,干阴间的活儿,你将来要不要干这活?”“我才不来呢,我要去当兵。”年少的程春宛,这样回答父亲。
二
程春宛没能当成兵,他还是如父亲一样,成了一名采玉人。
1980年,18岁的他跟着父亲来到“玉矿”,下了矿井,从挖掘工、采矿工、修配工、爆破实验组等最辛苦、最危险的活儿干起,直到当上安全科科长。因为,父亲说了,“只有从一线干起,才明白每个岗位的重要性,谁家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
或许正因为此,程春宛说起采玉时才这样头头是道:“开采时,应距离玉脉一米以外钻眼,用黄色炸药进行剥离。在一米以内,再用黑色炸药剥离,这样做不仅速度快,还不伤害玉石。”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对玉矿石的开采更加重视,在开采技术和生产设备上给予支持,采矿有了凿岩机。“有了技术的保证,独玉开采进入机械化。”程春宛说,即便如此,采玉依然是面临生死考验的辛苦活儿。
大概是1995年,程宛春和同事沿着玉脉在矿井里打斜井时,突然遭遇了塌方。“正打着,土石突然掉下来,差点把我们埋在下面。”他们退到安全的地方,6个人一班轮流清理塌方。但“清理着后面的,前面塌了下来”。
“玉脉在此,必须攻克难关。”50岁的采玉人右手一挥,“为了不影响开采进度,我们吃住就在矿井里,累了就蹲在地上休息一会儿,接着干,一直干到把斜井打通。那7天7夜,我们凭着毅力和信念,终于战胜了大塌方。”
程春宛的女儿叫程玉。“父亲和我都是为玉石忙活,所以我就给孩子起名‘玉’,这里面,饱含着希望。就像我父亲给我取名‘春宛’时,希望南阳永远有着春天般的勃勃生机一样。”文化程度不高的程春宛,突然说出了一句很有诗意的话。
像程春宛这样,一家两代或三代都是采玉人的现象,在“玉矿”并非少数。
三
60岁的吕国成是“玉矿”的董事、工会主席。这位上班整整40年的采玉人,对独玉有着深厚的感情。
1972年,他参加招工考试,成为玉矿一名工人,从学徒干起,干遍了所有工种。那是上世纪70年代,“玉矿”开采最辉煌的时期。“上世纪70年代初,在0号洞海拔标高255米原有废弃的一处玉洞内,发现了玉脉,循着筋土往下挖,就出现了轰动一时的玉华洞。”忆起往事,吕国成难掩激动之情,“玉华洞开采出来的为纯天蓝上等独玉,厚度在一米左右,从1973年开采到1977年,长达4年之久。”
他还记得,开采玉华洞时,“最大一炮炸下来,就有20多吨”。经轻工部批准,矿上将纯天蓝独玉的价格,从每公斤20元调至30元。那时,国内市场不景气,加工生产的独玉多销往国外。那几年,矿上每年销售额100多万元。
如此辉煌的光景,如今已不多见。10月28日,三块总重900公斤的纯天蓝独玉被挖出后,令“玉矿”所有人激动不已——这可是二三十年来,首次开采出如此优质的玉料。
上世纪90年代,独玉身价暴涨,一些不法分子在独山开矿盗采独玉数千吨,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玉矿”生存环境面临严峻考验,工人拿着区区几百元的工资。暗地里,有盗采独玉的不法分子托人找到吕国成:“到我这里来上班吧,你是行家,工资多少,你说了算。”吕国成一听,就火了:“给多少钱也不去。”
“非法矿主高薪请我,我坚决不去,为啥?因为我对独玉有着太深的感情。”10月31日,面对记者,60岁的老矿工说出了心里话,“独玉是南阳的名片,作为一名多年的采玉人,我怎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这样被破坏。”
2011年1月,“玉矿”进行了改制,也迎来了“每年只开采80吨至100吨”的保护性限量开采。采了一辈子玉的吕国成,也成了公司的董事。“怀着敬畏的心态,保护好、开发好独玉,才是对大自然的尊重。”吕国成说。
368米的独山,造就了不凡的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独山玉。据专家考证,独山玉的开采史,至今至少有6000年到7000年。地质部门勘探表明,独玉远景储存量约20万吨。由于独玉是稀有矿产资源,随着采矿深度和开采难度的增加,今后,独玉的开采量必然会逐年减少。【原标题:独山采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