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服务全覆盖
突出“医”字。2002年举办第一届张仲景医药节后,我市成立了中医管理局,研究制订了重点中医专科建设方案。经过10年的发展,全市已建成中医特色专科26个,县级以上中医医院25家,床位2200多张,市县乡三级综合医疗机构均设有中医科室,开展了特色诊疗服务,形成了以市、县两级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中医管理科为枢纽,村级中医卫生组织为基础的覆盖全市的中医服务网络。其中,市中医院儿科、市张仲景医院中风科被评为省级重点专科,市中医院儿科还被列入国家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市中医院骨伤科、张仲景医院中风科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
中医保健入人心
体现“保”字。中医保健立足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防重于治,重在养生。我市各有关单位经常性地向社会宣传中医药常识,推广中医保健知识方法,广泛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活动。我市的中医药保健产品众多,市场活跃,一些产品已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社会力量积极投资的旅游养生项目,成为南阳新的生活时尚。传统民间医疗保健方法,得到挖掘保护和推广,中医保健养生逐步深入南阳人的生活。2005年,我市被国家中医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试点市。2006年9月,我市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
中医教育大发展
强化“教”字。我市的中医药教育形成了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在职教育、自学考试等全方位、多方位的教育机构,专业设置齐全。来南阳学习中医的外国研究生逐年增多,南阳的中医学者出国讲学,声名远播。立足仲景学说,突出中医经典的教学理念,是南阳中医教育的特色和方向。南阳建起了中医学的博士后工作站,培养出来的人才遍布全国,很多已经成为中医骨干。目前,我市拥有南阳理工国医国药学院、南阳医专、河南中医学院韩国留学生培训班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本科、大专、中专三个层次的办学条件,设置了中医医疗、中医护理、中医骨伤、中药种植、针灸、推拿等相关专业,年招生5000人。
中药产业惠百姓
成就“产”字。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以中药企业、保健品企业、中药材种植基地为基础的工农相兼、城乡结合的格局。达到国际标准的中药企业和达到国家标准的中药材基地,成为南阳中医药产业的骨干。同时,以中药材的种植带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市场效益带动农民增收,以中成药生产带动中医养生、保健,形成了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大格局的南阳中医产业模式。
南阳盛产中药材2356种,储量2.4亿公斤,有30多种道地药材。目前,已建立了以南召辛夷、西峡山茱萸及天麻、桐柏桔梗、方城裕丹参、内乡黄姜、镇平杜仲、唐河栀子、邓州麦冬、社旗板蓝根等为主体的十大中药材科技示范基地。其中,南召辛夷全国市场占有率为70%,西峡等县的山茱萸全国市场占有率为60%。西峡山茱萸、南召辛夷、方城裕丹参已通过国家原产地认证。山茱萸、辛夷、裕丹参等4个中药材基地已获国家GAP认证和原产地保护认证。
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一批中药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涌现出了宛西制药、福森药业等中医药加工企业11家,年产值近30亿元,保健品企业19家,产值15亿元。
中医科研硕果丰
拓展“研”字。我市以仲景学为基础的中医药学术及科学研究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成立了张仲景研究会、南阳中医药学会,出版有《国医论坛》、《张仲景研究》杂志。近年来,我市中医药研究所与中华中医药学会、省中医研究院合作,承担了《张仲景经典医学研究》、《张仲景药用本草研究》等科研项目,收集到近80年间国内外有关张仲景研究文献3000多篇。先后有《伤寒论微机多功能检索系统》、“中风胶囊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毓麟珠加味治疗宫寒不孕症的临床研究”等360多个项目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出版发行了《张仲景全书》、《张仲景药用本草》等中医药著作近百部。
中医国粹广传承
彰显“文”字。我市中医的文化圣地医圣祠,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及中医爱好者前来祭拜。连续九届举办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对于打响仲景品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促进南阳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央视等各种媒体,我市推出了仲景文化的影视、戏剧、歌曲、专题片、小说,申报了仲景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建了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南阳中医文化的蓬勃发展,对中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带来有益启发。
同时,作为医圣故里的南阳人民,永不忘怀医圣无尽福荫,永远不辱医圣故里形象。历年来,南阳人民在继承祖国传统文化,弘扬张仲景医药学术思想,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每年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举办期间,***及全国中医药界的专家、学者齐集南阳,祭拜医圣,研讨学术,传承了张仲景医药文化,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原标题:医圣”故里: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十年成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