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春蚕”丝未尽 “蚕灯”有传人

2013/9/18 12:30:00 点击数: 【字体:

“春蚕”丝未尽 “蚕灯”有传人

 蚕过桥  王身友 摄
  
“春蚕”丝未尽 “蚕灯”有传人

传承人精心制作雷文录 摄
 
    张建平  侯  奎   严洪泽

    怀化市溆浦县位于湖南省西部,雪峰山北麓,面积3440.04平方公里,有瑶、苗、土家、侗、回等13个民族,总人口83万人。属于武陵山连片开发扶贫地区。蚕灯舞,是溆浦县颇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龙潭、小黄、竹园一带。蚕灯是聚居在此地张姓家族的族灯。解放前,这里每年春节举行灯会,龙潭街上千人聚会,热闹非凡。各大姓不论远近,都要把本族的灯舞到街上表演,其中尤以小黄沙张姓人的“蚕灯”别具一格,在此地享有盛名。

    提到蚕,人们不禁联想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名诗。溆浦蚕灯舞表演从多角度可以印证出溆浦人的奉献、干劲、团结和大气。
 
    独一无二的“蚕灯舞”
 
    溆浦蚕灯舞属于传统舞蹈。2007年被列为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张祖选为该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小黄、竹园两村位于雪峰山的东北麓,海拔约700米,四面环山。这里的人们聪慧勤劳,朴实忠厚,民风淳朴,尊老爱幼,相处和谐。每逢新春佳节,张氏族人都要通过非常独特的灯舞——蚕灯舞来祭祀先祖。
 
    蚕灯用竹篾编织而成,蚕灯全长530厘米,分头、身、尾3节,头为一节,身为一节,尾与身连在一起为一节。为展现“招财进宝”这一民间习俗,蚕嘴里含上宝,所以蚕嘴较长,身、尾由36个篾圈用4根长棕绳连接,外蒙白布,身内点30支蜡烛,颈、尾的篾圈直径为30厘米,蚕身的直径为40厘米,尾为尖扁形,长80厘米。制作蚕灯的材料主要有楠竹、皮纸,红、黄、绿三色彩纸、白布、棕绳、茶油、木材。
 
    蚕灯的历史已无文史资料记载和考证。据小黄和竹园两村张姓族谱记载,张姓的祖先龟龄公居住在湖北荆州石首县(今石首市),在那里种田养蚕,后迁至贵州黎坪生活了四代,于明朝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由第六代祖公的遗孀蔡氏太婆从贵州黎坪迁至现在的小黄,因小黄的地理环境条件好,适宜种桑养蚕,于是就定居下来。
 
    传说明政德年间的一个仲夏,茂盛的庄稼上突然出现了许多害虫,爬在庄稼上吃叶子,眼看绿油油的庄稼有被毁的危险,人们心急如焚。一位老人对大家说:“我们的先祖遗孀蔡氏太婆在洞庭湖遇难时,传说是杨泗祖神显灵所救,这菩萨很灵,不如去求求他。”几位老者于是去祈求神灵庇佑。翌日清晨,天阴沉沉的,突然一阵狂风,刮来一群昆虫,飘落在庄稼上,三天三夜后,害虫全部死光。有几个大胆的人跑去一看,原来是蚕用丝卷死了害虫,蚕也因丝尽而亡。是“神蚕”消灭了害虫,保住了庄稼,而且当年还获得了百年罕见的大丰收,于是人们对蚕就有了更深的感情,去杨泗庙祀祭三天三夜。后来张氏族人为纪念神蚕,决定把蚕做成灯,取名“蚕灯”,每逢新春佳节举行蚕灯舞会,祈福新的一年丰收。
 
    蚕灯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蚕灯由3人合舞一串灯,一人舞头,一人舞身,一人舞尾,两串灯为一组,每组一公一母,由6人同舞。出灯时必须成双成对,组数不限,组数越多越热闹,最多时有48组96串灯同时舞,再加上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动物灯、故事灯等,形成灯的海洋,蚕的世界,热闹非凡。
 
    传承人张祖选的故事
 
    张祖选出生于1966年,住在溆浦县大华乡小黄村3组,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张祖选的蚕灯演艺在其父张桂生(制作蚕灯、表演蚕灯的老艺人)言传身教下功成名就。他10岁就开始舞宝灯,由于聪明好学,舞灯技艺进步非常快,到了16岁就挑起了蚕灯舞表演的大梁。
 
    为更好地学习蚕灯技艺,他又拜老艺人张尉扬为师。蚕灯舞得好坏,主要取决于舞灯头的人,所以他在张尉扬的精心指导下,坚持天天练习。师傅赞扬道,“今后舞灯头非张祖选莫属”。他表演的作品有《招财进宝》、《黄龙缠腰》、《双蚕抢宝》、《展望楼台》、《抬头见喜》、《太极图》等10多个节目。
 
    为使蚕灯表演传承下去,不仅要学习舞灯,还得学习制作蚕灯。蚕灯的制作技术要求高,张祖选总是虚心地拜请老艺人传教,扎、剪、画、贴制作技艺无一不精。由于他聪明好学、工作积极、技艺精湛,2008年当选为大华乡蚕灯协会会长。
 
    张祖选舞蚕灯的声誉响遍县内及邻近县市如怀化、安江等。他表演的蚕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香港画报》、湖南电视台报道过。在他的带领下,表演队伍越来越壮大,舞技越来越精湛。每逢重大节日及县级重大文艺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2007年,他带领50多人参加了首届中国·溆浦屈原文化艺术节民俗展演,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张祖选介绍,蚕灯舞动起来非常有趣,十分好看,它没有龙灯那样粗犷、威猛、阳刚和热烈,它完全模仿春蚕的蠕动,把春蚕那种雍容的神态和娴静的生活习性,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细腻而又不失夸张。在唢呐和锣鼓的音乐声中,婉转灵活,伸曲自如,头尾相顾,幽闲自得,维妙维俏,十分逗人。所以,蚕灯又被人们称为“斯文灯”“文明灯”。主要表演项目有“三多财喜”“比翼双飞”“夫妻恩爱”“双蚕抢宝”“抬头见喜”“八仙相会”“莲花盛开”“宝树采桑”“展望楼台”“春蚕吐丝”“太极图”“春蚕上树”“春蚕过桥”“双蚕吃叶”“双蚕缠腰”“单关门”“双关心”“拜四门”“礼节舞”“双鞭炮”等,给人一种清新纯朴、吉祥喜庆、不畏艰难、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感觉,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和伟大。
 
    另外,还有两条红色的小蚕,比大蚕短1米,蚕身稍小一些,由两人同舞。小蚕在场上可自由活动,非常活跃,逗人喜爱。小蚕的出现代表了神蚕送崽送宝,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蚕灯舞的传承与发展
 
    蚕灯构思巧妙,制作精细,内涵深刻,既有观赏性,又有娱乐性,艺术价值极高,具有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
 
    蚕灯是一种吉祥物,象征着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国泰民安。解放前,凡16岁以上的男丁,都要学会舞灯,每逢春节必须舞灯。灯分4、8、10、12串不等,最多的可达48串。新中国成立后,由有威望的人当灯炮长(负责人),组织人马,自筹钱物,不计报酬,舞灯闹新春。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农村责任制以后,年轻人均已外出打工,舞灯的人日益减少,面临失传的危险,2007年在县、区、乡有关领导的关心下,成立了小黄沙蚕灯协会,由退休教师张月傅任会长,张祖选、张传吉任副会长,组成了11人的协委会。
 
    在经济困难而导致办事、舞灯无报酬的情况下,协会成员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带头出钱。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蚕灯舞,溆浦县有关部门为蚕协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加大宣传,提高群众对此的认知,使大家认识到蚕灯是几百年来先祖传承下来的传家宝,是溆浦县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的项目,激发年轻人学灯的兴趣和舞灯的激情;二是举办培训班,请老艺人搞好传、帮、带。如老艺人张桂生(88岁)、张益扬(82岁)、谌洪银(80岁)等,他们无偿传、帮、带,使一大批中、青年人舞灯、制灯技艺进步非常之快。
 
    蚕灯舞在不断的传承发展,1958年参加黔阳地区(现怀化市)文艺调演,1984年编入《湖南民间舞蹈集成》,曾参加《中国溆浦首届屈原文化节》表演,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2007年以来,各级领导对蚕灯舞非常重视,省级、县级每年补助一定的保护经费。由于蚕协的共同努力,溆浦蚕灯舞于2010年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原标题:“春蚕”丝未尽 “蚕灯”有传人)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3-09-18)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