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南头古城:深港历史之根文化之源

2013/9/17 10:56:37 点击数: 【字体:

南头古城:深港历史之根文化之源

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南头古城是深港历史之根。

    雷  燕   陈一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以神奇的速度发展成为充满着热情与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而对这座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研究和探讨,一直是海内外文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事实上,深圳的历史发展轨迹可以追溯到173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南头古城曾经不仅是岭南沿海地区的经济重镇,也是行政管理中心和海防要塞,记载着千余年历史足迹的南头古城是深港两地城市发展的共同源头,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它的存在,体现了历代岭南人民对海洋文化的探索与追求,也体现了深圳的文化包容性和多元化,以及奋勇抗击外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南头古城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在我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南头古城,作为城市之根和“千年文化遗产明珠”,其保护工作不能忽视。

    曾经的岭南盐政中心

    从古至今,南山有着一个响亮的名称——南头。在深圳原住民的回忆中,有关南头的传说,值得深圳人为之光荣和自豪。南头位于深圳蛇口半岛北端,北靠羊台山,西抵珠江入海口,南临伶仃洋。

    南头地势北高南低,大沙河自北向南纵贯其区域流注大海,形成台地和冲击平原地貌。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盐业生产对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群来说必不可少。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远近取给。据相关资料记载,西汉元封元年,御史大夫桑弘羊提出盐、铁专营制度,设“大农部丞”,在全国设置盐官,其中第一个盐官即为“东官”,官阶为“正三品”。这是深港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行政管理建制。

    南头,秦汉时期地处南海郡治“番禺”的门户,枕山面海,拥有优良的港湾,扼珠江口江海交通要冲,是渔盐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南头地区的考古发现,为这一地区在汉代就是主要食盐产地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实物证据。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冬在南头古城南约200米处的红花园新村工地,发掘出18座两汉至南朝时期的古墓。其中西汉墓1座、东汉墓9座、东晋墓6座、南朝墓2座。这些密集的汉墓群可以说明汉时期南头一带已是居民较多、经济发达的区域,这和史籍记载的番禺县盐官的设置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圳城市历史的开端发源于盐官设置。番禺县盐官“东官”乃全国三十六盐官之一,它的设置,促进了珠江口沿海地区特别是深、港地区的开发、水上交通和经济的繁荣。

    随着盐业的发达,岭南盐政中心南头古城后转化为郡、县治的行政管理中心,这是深、港城市历史的开端。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原南海郡一分为二,划出南海郡的南部和东部,设“东官郡”,下辖六县,郡名沿用汉盐官“东官”之名,郡治在三国吴时所建司盐都尉所附近,即今南头古城一带。下辖六县,分别为:宝安、安怀、兴宁、海丰、海安、欣乐,其中宝安为首县,县治与郡治同城。其中首县宝安辖地包括了今天的香港、深圳、东莞、番禺南部、中山、珠海及澳门等地区。当时的东官郡范围广袤,西自珠江口,东至现广东与福建交界处。

    岭南移民文化的缩影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继皇帝位,建立了东晋政权。江南及岭南地区成为其主要的统治区域,也是东晋政权赋税、兵役的主要征集地。同时,北方的地主富商也随同王室成员及大量的王公贵族一起南迁避难。南迁中,儒家观念在岭南地区越来越深入人心,南越文化与中原文化越来越融合。

    2001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南头古城内乐平街10号发掘一座保存完整的东晋古墓,与此同时,还在南头古城南门外西侧,发掘出呈南北、东西走向的东晋护壕,在护壕内出土了大量东晋时期的文物。由此可见,东晋时期南头古城一带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十分繁荣。

    自东官郡设置到唐朝,宝安县县治一直在南头古城。隋朝废除东莞郡治,宝安县归属南海郡管辖。但从唐初到中唐,宝安县前后经历5次行政设置方面的变迁,到明代晚期新安县的设立,不得不提到一位古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刘稳。隆庆六年,刘稳任职为广东参政兼任提刑按察司副使。刘稳在考察中得知南头等地距离东莞县治一二百里,行政管理鞭长莫及,遇有急事也远水解不了近火,特别是听闻“辛酉之变”后,便产生分县的想法。公元1573年,南头从东莞县分出,恢复设县,赐名“新安”,取“革故鼎新,去危为安”之义,并将县治设在南头古城,其管辖范围包括了现在深圳市大部分地区、香港全部以及东莞东部和东南部的小部分地区。

    随着南头古城行政区划更变,体现在文化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移民文化,历史上岭南发生的5次大移民,南头古城是一个缩影,移民文化不仅形成了鲜明的民系(广府、客家、福建三大民系),而且对外来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到鸦片战争前夕,新安县居民主要是汉族中的广府和客家两大民系。

    海上交通要道与海防军事要塞

    唐代“贞观之治”后,随着我国“陶瓷之路”的兴起,海上对外贸易日渐发达。进入广州贸易的商船,由于海路水浅,不能直入广州,须绕过香港大屿山经南头入虎门抵达珠江,因而南头便得天独厚地成为海上交通航道的必经之地。加之宝安县淡水充足,又是珠江口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因此,自唐朝始,南头便成为海上交通航海的必经之地、重要的海内外贸易的集散地。

    公元736年,朝廷在南头设置了一个军事机构——屯门军镇(镇治在南头城)。自此直至明代,南头古城由行政中心转为海上交通门户和军事要塞。但南头古城在中国军事史上重要的历史地位更在于明正德至嘉靖年间抗击葡萄牙殖民者入侵的“屯门海战”,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海上抗击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在这个有赖于河流文化而孕育的文明古国开始萌动,郑和七下西洋展现了古老中国对海洋的一种渴望和向往,但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朝廷的腐败,让这个古老的中国海洋梦扼杀于摇篮之中。

    14世纪以来,海盗、倭寇、番夷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不断侵扰我国沿海各地,为抗击外来侵略,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南头设立东莞守御千户所。16世纪,西欧部分国家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开始对外扩张与掠夺。公元1511年,佛郎机(葡萄牙)攻占了满剌加(现马来西亚),随即侵犯我国东南海面,占领屯门澳。公元1521年,时任广东巡海道副使汪鋐受朝廷之命驻守南头城抗击“番夷”,开我国“师夷制夷”之先河,歼灭葡萄牙十多艘蜈蚣战船。此后,葡萄牙入侵者再犯浙江、福建沿海,时任兵部尚书的汪鋐领军将其彻底驱逐,至此葡萄牙人可以说是闻“汪鋐”而丧胆,直至汪鋐去世18年后(1533年),葡萄牙再次侵犯我沿海占领澳门。

    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一段挥之不去的耻辱。而让我们自豪的是,自1839年9月的九龙海战开始,在当时的新安县海域,我们与英殖民侵略者大大小小打了9战,保持着全胜的战绩,直至1841年2月关天培等将士战死沙场,虎门各要塞炮台全部失陷。纵观南头古城历史,历朝以来,南头古城在海防文化的意义不可低估。

    探索保护最佳路径

    一直以来,市区两级政府对南头古城的保护工作都非常重视。2009年12月,时任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副书记王荣对南头古城保护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文物部门及南山区形成一个保护与开发性的整体规划,要求南山区作为开发与保护主体,逐年推进项目实施,并请发改委、财政委通过立项,给予支持。记者了解到,文物保护部门已经做好了对南头古城的本体保护规划、市规划国土委也已经完成了南头古城的整体保护规划。

    今年9月初,南山区委书记李小甘、副区长曹赛先率相关单位负责人实地调研南头古城,并召开会议研究古城保护与利用问题。在谈到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时,李小甘对市规划部门提出的“就地保护、活化整治”的方针表示认同。他强调,南头古城外来人口众多,现在生活着3万多人,保护南头古城必须改变大环境,要通过形态的改造,达到业态的调整,进而达到人口结构的调整;要对原有核心历史文化强化保护,用修旧如旧的办法建设历史文化街区。

    记者了解到,《深圳市南头古城保护规划》中指出,由于南头古城特殊的历史和社会价值,其保护和利用不同于一般的城中村改造,不能脱离历史文物和本土文化的保护而拆除更新为一个高强度的新居住区。因此《保护规划》以“就地保护,活化整治”为核心理念,引入文化、旅游、商业等元素,将南头古城定位为“体现深港澳同源文化,文化保护完好,独具传统文化与商业氛围的城市传统风貌展示区”。

    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南头古城作为深港历史之根、文化之源,其人文、历史、社会等价值重大,具有极重要的保护价值。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区两级政府正在对南头古城的开发保护进行规划论证,以期最大限度地让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焕发新的魅力。(原标题:南头古城:深港历史之根文化之源)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3-09-17)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