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晚,山东省杂技团备战“十艺节”大型魔幻杂技剧《聊斋遗梦》在省杂技团礼堂再度亮相。作为山东省文化软实力的一大亮点,该剧借助3D舞美全息技术把聊斋故事搬上杂技舞台。
山东省杂技团团长姚建国介绍,杂技剧《聊斋遗梦》不仅是为备战“十艺节”而做,更主要的是,依托“十艺节”平台,将此剧打造成为展示山东文化特色的坐地旅游演出品牌。
展现东方神韵
杂技剧《聊斋遗梦》讲述了“狐仙”与“书生”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狐仙”和“书生”相爱,却遭蛇妖百般阻挠,蛇妖收买判官使之徇私枉法害死书生。狐仙用灵丹救书生一命,自己却玉殒香消。
该剧由著名舞蹈理论家冯双白担任编剧,融合了舞剧导演张弋、国家话剧院一级舞美设计刘科栋、“80后”音乐作曲家郭思达等业界制作人才。谈到创作的缘起,山东省杂技团团长姚建国兴奋地说,《聊斋志异》的创作灵感来源于2008年省杂技团在国际市场演出的大型杂技主题晚会《东方神奇》。“《东方神奇》曾在美国60多个城市商演,很受观众追捧。主创们看完演出录像,认为其梦幻色彩非常适合演绎聊斋故事。由此坚定了打造这台聊斋题材作品的决心。”
走进《聊斋遗梦》的演出现场,虚实结合的舞台意境、人间天上的多重时空、流畅且富有留白的故事架构,让观众切实领略到了该剧前沿的创作理念。编剧冯双白说:“作为山东的优秀传统文化,‘聊斋’家喻户晓,但《聊斋遗梦》并不拘泥于某一个具体故事,而是在“狐仙”和“书生”爱情的引领下,扩充了聊斋故事中诸如书生、判官、蛇妖、地狱这些典型元素,将杂技技艺与神话传奇的意境充分融合。”
为了将东方神韵、魔幻色彩、杂技技巧、传统故事进行最充分的展现,姚建国告诉记者,该剧从论证到首演历时近2年,剧本前后进行了3次大规模修改。“从杂技过渡到杂技剧,意味着要把传统节目打散再重新组合,既要兼顾技艺的完整性,又要展现剧作的故事性,这个过程要求我们精益求精。”姚建国说。
演员纵横天地
杂技界有“地上的不上天、天上的不入地”之说。而“书生”的扮演者郭庆龙告诉记者,在《聊斋遗梦》中,演员们上天入地,无孔不入。爬竿、吊环、皮筋、钻圈、蹬鼓、蹬人……这些技艺的传统界限已被打破,成了每位演员的“必修”项目。
剧中“地狱受刑”的环节,郭庆龙饰演的书生要借助“皮筋”从高处往下俯冲,这要克服极高的技术难度和心理压力,他坦言:“训练的头两次,吓得直冒冷汗,在尝试了几次之后才敢跳。”郭庆龙还介绍说,为凸显技术性和故事性的结合,在原有杂技项目上编导进行了大胆突破。“比如,以往的杂技‘钻圈’一般是跳难度和高度,而这次为了塑造小狐狸无孔不入的形象,我们在技术上借鉴了‘跑酷’这一竞技元素,还在道具上做了调整。”
演出中,在5.5米高的转台上,小狐仙单手倒立在一个象征灵丹的圆球上,高难度的技艺引来观众一片惊呼。而类似的惊险动作在剧中随处可见。成年狐仙的扮演者张旭告诉记者,为了表现狐仙的灵动飘逸,多处表演借助吊环、绸吊等高空动作。为了呈现狐仙、人间、蛇妖三重世界,剧团把舞台垫高了90厘米,并在舞台中央往下深挖6米,用于隐藏升降转台,从而为演员营造上天入地逼真幻觉。
“只有高难度的技艺远远不够,我们要演故事,所以演员要同时具备肢体表演、塑造人物的能力,这方面恰是我们有欠缺的地方。”据姚建国介绍,为了提高演员们的表演能力,剧团还特意聘请专业老师教授形体、戏剧表演课程,对演员进行了3个月的集中培训。
精心打造品牌
山东省杂技团作为省内文艺单位转企改制的先行者,不仅有面向农村基层观众、国内演出市场、海外市场的多层次演出队伍,还尝试在创作和演出中推行项目制,把《聊斋遗梦》这一剧作打造成展示山东文化的坐地旅游演出品牌。“‘十艺节’只是一个平台,《聊斋遗梦》不仅仅为‘十艺节’而做,我们更加看好的是‘十艺节’之后的文化市场。”姚建国称。
相比较市场运作较为成熟的“ERA—时空之旅”“太阳马戏”等杂技品牌,姚建国坦言,目前山东的旅游市场确实存在差距。“‘时空之旅’依托沪上每天2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而山东的旅游市场1年才有5万多人。但市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打磨作品、立好口碑,通过‘一传十、十传百’把观众引进剧场,才是目前我们迫切要做的。”
姚建国称,在游客游览传统景点之余,把他们引进剧场,观赏一场90分钟的魔幻杂技剧,也是该作品的创作初衷。“下一步,我们还将推出《聊斋遗梦》的精编版,舞美方面也将为巡演而量身打造,适应到不同城市巡演的需求。”(原标题:杂技剧《聊斋遗梦》古典与时尚拧出了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