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淮北柳孜运河桥梁遗址:揭开古运河流经之谜

2013/7/26 11:53:49 点击数: 【字体:

淮北柳孜运河桥梁遗址:揭开古运河流经之谜

柳孜运河发掘出的船只之间的锁链
淮北柳孜运河桥梁遗址:揭开古运河流经之谜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
 
淮北柳孜运河桥梁遗址:揭开古运河流经之谜

工作人员向采访团成员介绍发掘保护情况


  离开商丘市,顺着公路一路向东南,采访团来到了安徽省西北部的工业城市淮北市。

  十几年前,在淮北市一个名叫柳孜的小村子发现的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轰动一时,在大运河考古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时柳孜:商贾如云,控扼漕运

  从淮北市市区向西南方向驱车25公里,我们来到了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

  放眼望去,这个村子与周边的村落并无两样:同样的平畴沃野,同样的砖瓦平房。

  “和商丘市夏邑县济阳镇一样,柳孜也是得益于大运河这个黄金水道而兴盛起来的,曾经是唐宋时期淮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濉溪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仲继元说。

  “大运河申遗中国行”活动志愿者,河南省老字号、国际级“非遗”平乐郭氏正骨第八代传承人,洛阳平乐正骨学校校长郭宏涛说,史载,自汉代开始,柳孜即为商贾云集的大镇,唐、宋两代柳孜镇人口众多,商贾如云,宋代还建起了颇具规模的码头。

  濉溪县出土的塔碑上有“大宋保静军临涣县柳孜镇”字样;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庞勋叛乱,朝廷派姚周屯兵柳孜,控扼漕运,以保京师粮路;宋时,杨存保曾与金兵战于柳孜,亦为控扼漕运,以拱京师;清光绪年间《宿州志》载:“前明柳孜为巨镇,有庙宇九十九座,井百眼……”柳孜虽为小镇,但地当要冲,控扼漕渠,百货转承,故能屡见史载。

  在柳孜村,不少村民都听说过村里有大运河遗迹:“村里有条河,是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曾流经这里,祖上都是这么说的。”

  民间传说与一些史料基本相符。濉溪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张拥军说,新中国成立时,这里仍存刻有“柳江口码头”的石碑。诗人白居易游运河时,留有“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柳”等名句。一提到“隋堤”,当地老百姓都知道是这条大运河,即史书上说的“通济渠”。

  不过,由于缺乏物证,这条只留下堤坝残痕的河道是不是隋炀帝首开的通济渠一直没能有定论,甚至历史教科书也对通济渠的流经线路有多种说法。

  抢救发掘:打开湮没的历史

  1999年的一次发掘,把柳孜和1400多年前热闹、繁忙的隋唐大运河联系在了一起。

  仲继元介绍,1999年年初,安徽省改造303省道,线路穿过柳孜。在前期改造工程中,考古人员陆续发现了一些唐宋时期的文物,这迅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将有关情况报告安徽省文物局。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安徽省文物局与淮北市博物馆、濉溪县文管所组成联合发掘队,于当年5月进驻柳孜,对柳孜路段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经仔细研究勘察,考古队决定把发掘区定在古运河故道的南侧,在柳孜遗址的东西两边各选一个点进行发掘。

  为了保证发掘工作不出任何偏差,他们冒着高温,一次一次地修正发掘方案。几天后,一座东西长14.3米、南北宽9米、高5.5米的石砌构筑物重见天日,建造年代应不晚于宋代。

  更奇特的是,在构筑物下及其周围,压覆着8条唐代及唐代以前的沉船。

  此外,考古人员又发掘出大量隋、唐、宋及金、元时期的产自全国20余座窑口的陶瓷等文物,在900平方米的发掘区内,出土文物数量之多、窑口之众、品种之丰,十分罕见。

  这3项重大发现迅速轰动全国。柳孜考古的重大成果,随即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柳孜发现:揭开古运河流经之谜

  如今的隋唐大运河柳孜发掘遗址就在路边,被一条长约200米的白色围墙包围着,大门口分列着一对石狮。在遗址门前不远的空地上,建起了一座遗址广场。

  进入大运河遗址院内,我们看到一个石构的长方形立体建筑,沿河道南堤而建,它的顶部平面已被严重破坏,许多石块被取走,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凹坑。

  “最初发掘出来的这处石筑台体曾被认为是码头,此次经过进一步发掘,码头一说基本被推翻,因为在该石筑台体对面,又发现一个对应的石筑台体。”张拥军说,为确保河道畅通,古代码头的设置一般都采用交错模式,如果一处是码头,它对面的河岸就不会再设置码头,否则船只装卸货物时,会影响其他船只通行。

  经全国多位考古专家现场查看,大家认为这是一座与《清明上河图》中“虹桥”差不多的飞桥。根据史料记载,大运河宿州至濉溪段,木头搭建的飞桥特别多。这两个石筑台体被认为是“虹桥”的基座。

  “柳孜运河桥梁遗址破解了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流经地点和线路这一历史悬案。”张拥军介绍,由于历史上通济渠多次淤塞改道,加之黄河经常泛滥,沿线地貌变化很大,同时也由于古汴河的存在,因此,文献中关于通济渠的走向及流经地点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柳孜运河遗址的发掘成果,证明通济渠由洛阳经淮北、宿州等地入淮,和永济渠、邗沟、江南河构成了完整的隋唐大运河,真正揭开了1000多年来古运河流经之谜。

  郭宏涛说,盛夏骄阳下,柳孜运河桥梁遗址静默无言,虽然当年壮观的大运河已不复存在,它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往昔的繁荣景象:运河上,货运船、客运船、渡船、渔船,百帆竞发,一片繁忙;桥两头,熙来攘往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喧嚣声,工人正在把一袋袋货物装到船上;在一旁,一名女子牵着孩子和即将出行的丈夫依依惜别……(记者戚帅华/文鲁博/图)(原标题:淮北柳孜运河桥梁遗址:揭开古运河流经之谜)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网(2013-07-26)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