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充分研讨、积极交流,以最终通过《成都展望》为标志,由文化部、四川省政府、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暨庆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0周年纪念大会”6月14日至16日在成都成功召开。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在致辞中说,本次大会的召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深远意义。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一系列努力,符合中华民族的愿望,顺应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她在会上提出了加强非遗保护的学术、理论工作研究,尊重传承主体、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相互尊重和欣赏、加强非遗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三点主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对今后一个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即健全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保护与适用之间的关系,重视并积极参与、推动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各缔约国代表、参加该《公约》起草的主要专家学者、为推动《公约》通过和实施作出重要贡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级官员及秘书处官员、中国相关专家学者以及各省区市主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代表等共300人参加了大会。与会人士围绕“《公约》的成就: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变迁”“清单制定与名录申报”“平行领域: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世界遗产、文化产品和服务”“《公约》缔约国履约经验”“其他相关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五大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并达成多项共识。与会代表认为,此次大会以《公约》通过10周年为契机,通过回顾《公约》产生的历程,总结履约经验,探讨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困难、挑战和机遇等,对提升国际社会对《公约》意义、价值等方面的认知程度和理论水平,为推动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会最终通过的题为《成都展望》的成果文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社会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的作用应该得到进一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处在经济社会转型阶段的国家而言是一种尤为宝贵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规避冲突和解决争端的机制,这些机制可以为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应有贡献。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帮助应对自然灾害,尤其是在灾后重建、恢复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件进一步提出,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深入、积极推进,合理构建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同时也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原标题:国际非遗大会通过《成都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