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表演 (钟敏/CFP)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川剧,是我国四大剧种之一,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在基层群众文化舞台上的出现次数却在逐渐减少。绝大多数区市县川剧团解体后,专业演职人员散落四方,正随着年轮与观众队伍一起老去。
川剧“濒危”了吗?大批专业院团解散后,川剧靠谁来传承和振兴?一个个孕育川剧辉煌历史的地方“戏窝子”,会不会也像专业院团一样慢慢消失?近日,川渝两地川剧名家和川剧爱好者齐聚重庆市潼南县,为“振兴川剧”献计献策。
“戏窝子”没有了川剧团
潼南县曾经是名闻四方的川剧“戏窝子”。从这里走出了“三庆会”会长杨素兰、“四大川剧皇后”之一廖静秋、全国一等净角奖获得者唐斌如、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蒋淑梅等一大批优秀川剧人才。最鼎盛的时候,潼南县共创办了“清文艺术剧部”和“蜀声社科”等6个剧社。潼南县红花乡的匡文宇从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后,以“清文艺术剧部”和“蜀声社科”的学员为基础,在成都创建东方戏剧学校,开启了川剧人才培养新模式。1952年成立的潼南县川剧团,在成都、重庆和各县市巡回演出,场场爆满,盛况持续30余年。30多年间,剧团演职人员坚持挑着服装、道具下乡演出,成为深受群众喜爱并享誉全国的“担担剧团”。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电视等新兴传播工具的普及,川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面临着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维持费用严重不足等困难。重庆川剧院80多岁的夏庭光老先生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的30多年间,川渝两地共有两百多个专业川剧团相继解体。2005年,身处“戏窝子”的潼南县川剧团,也没能脱逃“解体”的命运。
剧团解体的同时还面临着观众的流失。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饶楚方提供了一组数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重庆市区大大小小的川剧演出,每天差不多有100场,观众差不多有6万人;2008年,重庆市区每周的川剧演出大约有10场,观众不到3000人。贵州省遵义市曾经是川剧非常兴盛的地方。2008年,夏庭光和饶楚方应约前去参加一个川剧“盛会”,却发现偌大的剧场里“只有演员没有观众”。
川剧在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抢救、保护川剧意义重大、任重道远。饶楚方说:“‘振兴川剧’的口号喊了30多年,川剧的传承发展仍然举步维艰。”
“等我们都走了,想学也没人教了”
潼南县川剧团的解体,令许多深爱川剧的潼南人痛心不已。潼南县委、县政府支持川剧爱好者在同一年成立了县戏曲家协会。戏曲家协会坚持每月逢八彩唱,每旬逢三六九座唱,重大节日举办大型化妆演出。老艺人们既演经典川剧,也自编自演《两个老汉谈公路》、《逛潼城》、《抗旱魔》等现代剧目。定期的演唱逐渐成为潼南县和川渝两地遂宁、内江、射洪、绵阳等周边区县川剧迷们的艺术“赶集日”。
2012年是潼南县戏曲家协会挖掘整理和演出新剧目最多的一年。每月的3场彩唱,全部都演《反徐州》《踏五营》《八阵图》等经典历史川剧。“上台前还要签合同,提醒我们不能做的动作就不要勉强去做了。但有时候还是要努力去做。”71岁的刘光德,14岁那年进县川剧团学旦角,川剧兴盛时在川渝两地有无数粉丝。刘光德说,自己确实舍不得这个舞台,一是当初学川剧很不容易,二是潼南有很好的观众。“他们懂戏。你在台上笑,他们就在台下笑;你在台上哭,他们就在台下哭。”
潼南县戏曲家协会有10多个像刘光德一样的“名角儿”,每个人都拥有一批铁杆粉丝。县委、县政府已将川剧艺术列入潼南县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广新局也为协会配置了能容纳130人的演艺厅和音响、服装、道具。但艺人杨绍毅对川剧的未来仍不乐观。“最大的问题是年轻人不学了。我现在带的十几个徒弟,最小的也快70岁了,今年就有两个人过世了。”他说。
“川剧曲牌很多、唱腔很复杂,不下苦功夫学不会。”夏庭光忧心忡忡地说,“现在来学,我们还能教。等我们都走了,想学也没人教了。”
文化遗产有人传承
“只要故宫没有变成歌舞厅,川剧的传承就有希望。”四川省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昌林说,川剧首批进入国家“非遗”名录后,又确定了近百名国家级和省市级代表传承人,这是抢救、传承和发展川剧的希望,但川剧的根在基层,川剧的未来在学校。“这几年我们不仅落实了场地和经费,还尽力支持和推动川剧进校园,让孩子们了解川剧、热爱川剧、投身川剧艺术。”潼南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黄兴建说。
2013年6月6日,重庆理工大学校长石晓辉、党委副书记李国,与三次获得戏曲“梅花奖”的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座谈。2011年11月的全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川剧巅峰之作《金子》在学校体育馆巡演,学生为之痴迷。石晓辉说,重庆理工大学希望将川剧艺术引入学校,培养一批大学生川剧爱好者,通过传承、普及和创新川剧,形成特色校园文化。沈铁梅也表示,将在重庆理工大学建立川剧艺术传承基地,定期举办艺术讲座和川剧表演周活动,引导大学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培养起对川剧的兴趣和爱好。
重庆市九龙坡区驿都实验学校,也是重庆川剧院授牌的川剧艺术培训基地。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学川剧》后,很快有一大批川剧从业者慕名来当志愿者,教孩子们川剧唱腔、川剧打击乐和川剧变脸等绝活。75岁的陈祖明和黄方忠,不仅每周几次结伴前来授课,还发动自己在川渝两地川剧界的朋友,凑齐所有的乐器,在学校组建了一支川剧打击乐乐队。王小龙校长说,驿都小学2500名学生,七成以上是留守儿童,平时很少接触艺术教育;开设《学川剧》后,学校又顺势将川剧元素引入其他课堂,在美术课上介绍川剧的脸谱、服装和道具,在社会或历史课里穿插介绍川剧的发展史,学校还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组建了川剧艺术绘画、贴画、剪纸、形体等学生社团,打造了一批经典剧目。
川剧的未来,也许正在这些孩子们的艺术梦里。 (原标题:川剧“戏窝子”会消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