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走进兰州的“中国传统村落”感知“活”着的历史

2013/3/18 18:30:51 点击数: 【字体:

走进兰州的“中国传统村落”感知“活”着的历史  

被保护起来的青城四合院
  
  

  走进兰州的“中国传统村落”感知“活”着的历史
  
  去年12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发通知公示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市榆中青城镇城河村、西固河口镇河口村和永登连城镇连城村入围全国首批646个传统村落之中。新年刚过,本报记者带着对传统村落的再认识,兵分三路前往城河村、连城村和河口村。走进这三个村,恍然进入到一个与现代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世界中——青石板路、四合院、石碾、水车、石狮、砖雕、刺绣……
  
  3个村古香悠长,不管是城河村的罗家大院、城隍庙、青城书院、高氏祠堂,还是河口村的北街十六份祠堂、洪武张家祠堂和北街张公祠堂,无不体现出传统村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和文化景观。
  
  3个村古韵醉人,无论是连城的妙音寺跳禅,还是城河村的“道台”狮子、英雄武鼓、跑旱船、踩高跷、铁芯子,无不彰显着传统村千百年来浑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走进兰州的“中国传统村落”感知“活”着的历史

明清时期的城河村纺织机

  
 

  城河村
  
  ——黄河古道边的风雅之地

  
  黄河水岸、百年老街、青石铺街、雕梁画栋……被誉为“风雅之地”的青城城河村,位于榆中县北部的崇兰山下,这里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450米,地形呈狭长形,黄河流经北部,属典型的黄河谷地。气候温和,水源丰富。适宜种植瓜果蔬菜,尤其以盛产绿烟闻名。自古以来经济发达。借助黄河水运,成为兰州通往北方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尤其令人称道的是,这里由于古老悠长的历史而积淀的丰厚传统文化,使青城镇成为黄河上游独具特色的一块风水宝地。在保留着诸多明清建筑的街巷里穿行,令人有种回到了长袍短褂的时代。
  
  独特的建筑文化彰显辉煌的历史
  
  1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榆中县青城镇中心地带的城河村。冬日的阳光洒在古镇的屋顶院落,凛冽的寒风中,整座古镇静谧而安详。一条条形状各异的石块铺就的街道彼此相通,街道两边的古旧四合院,门庭互对,风格独特。从大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厦房,从墙头到屋檐,从门扇到窗户,随处可见精细的雕刻。
  
  如今能清晰地留住兰州百年建筑记忆的,目前只有最具地方特色的“四合院”还“活着”——城河村的45处砖木院落。
  
  中午12时40分,年届90高龄的刘乃会从西厢房出来,向下堂屋走去,嘴里念叨着:“娃娃肯定饿了。”记者向老人求证他家这院房子的历史时,老人指着自己的耳朵示意大声些说话。当听清来意后,刘乃会揉着眼睛回忆到,他就是在这个院子里出生的,那个时候听爷爷说,这是“刘家大院”二号院,具体什么时候建成的,谁都不清楚。记者注意到,在这个典型的四合院里,上堂屋檐桁上挂有一匾,除“材高制锦”四个大字外,还有“道光岁次”及持匾人“县正堂”刘世保的字样。破败的窗户外,和里屋一样,堆满了各种杂物,其中有一部年代已久的织布机映衬了这个大院当年“材高制锦”的景象。在下堂屋,已80多岁的老奶奶一边哄着小孩,一边唠叨自家门上的扣子、铁旗早已被人偷了的事,干净的屋子里地上铺的是已磨得不成样子但仍结实的“松木地板”,古色古香的书柜已被当作厨房的碗柜。占房屋1/2面积的土炕上,老式的衣柜被擦得明亮,而两个高约40公分,直径不过50公分的圆盒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老人说,那是他们祖上用来盛官帽的盒子。
  
  青城镇文物保护所所长刘军是土生土长的青城人,他带记者走遍了城河村的文物古迹,详细介绍了这里厚重的人文历史。城河村位于青城古镇中心,具有千年的历史。城河村的古民居很有特色,其砖木雕刻艺术非常精湛,从大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厦房,从墙肘到屋檐,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大多通过象形、会意、谐音等手法构求艺术语言,来托物寄情。另外,城河村人在建筑中特别善于利用本地的石头资源,把块石、石板和黄河滩头的卵石,打造成石墙、石阶、石门墩。有些人家还用各种卵石巧妙组合,在门庭、院落铺成图案和字形,以表情达意。据统计,目前城河村有明代建筑1处,清代建筑33处,民国建筑15处,其中完整的四合院有12处。
  
  为什么城河村的“四合院”融入了多个地方的特色?刘军说,随着“水烟经济”在清代中后期的迅速发展,古镇青城在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可谓百业繁盛,商贾云集。城河村作为古镇的中心受到了官宦和富商的青睐,他们蜂拥在此修宅居住,建造了大量的四合院,有三堂三厦,三堂五厦,三堂七厦,袋子上朝等。由于这些四合院的主人要么是本地的官宦和富商,要么是来自外地的富商,所以四合院兼有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建筑风格及特点。
  
  这些幸存的古建群落不仅是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融合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宝贵遗产,而且成为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连接的物质与精神的纽带,也是青城古代商业繁盛的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兰州乃至周边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
  
  从事当地文化管理已近20年的王天恩对记者说,青城的“四合院”与兰州城的“四合院”属同一类型。解放前数量颇多,一直到1958年,因历史原因,居民们开始大量地拆除“四合院”,二十世纪80年代初批量改造,到二十世纪90年代初,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已所剩不多。“城市快速发展的脚步当然不可阻挡,但那些曾代表一个城市辉煌过去的建筑“精品”,不应该因发展而失去自己的价值。当毁去后,就找不回来了。”专门从事石建筑研究的专家何如朴教授对记者说,保护古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永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更是用现代文明善待历史文明的具体措施。

走进兰州的“中国传统村落”感知“活”着的历史

河口村张家祠门楼
  
    
 

  河口村
  
  ——古民居阅尽沧桑放异彩
  
  160多幅古纱灯彩绘美观别致

  
  在河口,除了古民居一条街外,还留存了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学。莲花山、龙王庙、城隍庙每年举行民俗文化庙会都非常热闹,河口的社火也非常有名,有“村村有社火、庄庄连毡抖”之说,社火种类多,曲目丰富,曲调优美,很有文化氛围。流传的民间文学如今仍保留的有家谱、家训、家规、名家字画、碑文石刻等,其中古纱灯可算得上是一大“名片”。据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张维盛介绍,从清朝中期开始河口村随着商贸兴旺发达就盛行灯会,以示庆贺,期盼来年兴旺。在正常年景,每隔两三年就举办一次。而河口的花灯会上有三种彩灯,一种是用檀木制作的六角形彩灯,另一种是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木制框灯,还有一种是用楠木制作的纱灯。河口古纱灯现存160多幅约40架,其造型美观,灯彩别致,彩绘不同的历史名著,讲述不同的历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画面上的张飞、关公等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一街灯则展示一部文学名著。彩灯点燃后,中间红绿相映,两边则是图文并茂的画卷,灯月交辉,多姿多彩。
  
  千年古镇迎来发展生机
  
  站在河口西端的莲花山上观望,从最早的石拱桥到五十年代的黄河吊桥,再到现在的高速路高架桥,河口的变迁与发展一目了然。河口由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河口古街2009年被兰州市确定为历史文化街区。如何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重写辉煌?河口乡党委书记张文雍指着一本《河口乡生态商贸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河口乡建设生态商贸旅游业区,就是以文化体验、休闲娱乐购物和商贸为先导,经过5至10年的发展,将河口生态商贸旅游区建设成为立足兰州、辐射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该目的地将以观光、休闲、商业和文化交流为主体产品,发展成为西固的旅游重镇,逐步成为兰州重要的文化旅游、休闲购物和商贸中心,最终成为宜游、宜居、宜业的旅游地,打造成为甘肃第一个公园式集商务、休闲、娱乐、购物和办公于一体的生态商贸旅游综合体。为达到这个目标,乡上决定自西向东沿河建设主要景点7处,分别是:河口古镇(庄河堡)、庄浪河口湿地公园、沿河艺术长廊、水上公园、仿古商业步行街、商务中心、高档休闲度假村。
  
  1月7日,记者驱车从西固城区出发,不到40分钟车程便到了河口镇。河口位于西固区西北部,是黄河上游的千年古镇,也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水旱码头,与兰州城区一衣带水,俗有“金城西大门”之称。走进依黄河而建的河口村西门,迎接来客的一排排古朴的建筑物次第映入眼帘。村里的老人随手一指,一块砖一片瓦里都蕴藏着丰富的故事,诉说着繁华与风霜。
  
  39处老宅子形成古民居一条街
  
  沿着用红砖铺成的小路走近这些老宅子。古民宅的黄土外墙非常的厚实,给人一种古朴、亲切、自然的感觉。每个宅子的大门全是用木头做成,有的大门上还有少许的木制雕刻装饰。“这些老房子大都是明清时代的建筑,在200多年以上。”河口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张振祥说。张振祥介绍,河口村现有古民居39处,200多间。其中包括四合院民居,有车马店铺,还有街边的老商铺。大多是建于明清时期,沿街多为前店后宅式建设。后宅多为四合院,都是明清式样的木板雕装饰,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格式。家具一般有琴桌、八仙桌、太师椅、屏风、炕柜、大衣柜、琴柜等,目前尚存有120余件套。门窗、家具、墙壁上的雕刻做工精细,造型别具一格栩栩如生,保留数百年而经久不变,令人称绝,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记者走进其中的一间宅子。主人正打扫卫生,房子虽然旧但拾掇得很整洁。院内的梁柱上刻着形态丰富的各式图案,有些图案略显模糊,但每个雕刻都有深刻的含义。比如龙是权力的象征、狮子代表守护神还有吸财的含义、老鼠吃葡萄蕴涵多子多孙,莲花象征着纯洁,竹子褒为气节,松柏表示长寿等。绕过精美的雕刻,摆在房间正中间的老式样方桌跃入眼前,方桌两边放着两张同样古旧的木椅。张振祥介绍说,这里主要是用来接待客人的地方,现在住在这些老宅子里的人,屋内陈设的家具一般都有八仙桌、太师椅、炕柜、衣架等。
  
  历经沧桑,祠堂成了河口古街的另一处风景,目前现存3处,分别是北街十六份祠堂、洪武张家祠堂和北街张公祠。北街十六份祠堂建于祠堂修建于嘉庆年间,是河口修建最早的祠堂北面为大殿,砖木结构,雕梁画栋造型别具一格,在东西两边为厢房。洪武张家祠堂建于清代咸丰年间,青砖碧瓦,气势非凡,前院为过厅,后院为大殿,殿堂正中高悬匾额,蓝底金字,书写“皇帝万岁万万岁”。而北街张公祠初建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东西宽18米,南北长25米,占地450平方米。祠堂大门上刻写“张家祠”三个大字,大门东侧有便门,院内有古柏两棵,参天而立,显得庄严肃穆、古朴雅致,西有厢房五间,北面大殿三楹四柱,滚檩悬嵌飞椽,四层斗拱,两流水瓦房,屋脊两头饰以砖雕龙头,正中为麒麟,上有砖雕莲花宝瓶。
  
  通过村民的介绍,记者了解到河口古民居一条街的建筑布局严谨,完整均衡。上屋下房,参差适度,主次分明。民宅皆是以规矩的长方形庭院为中心,四面建房。不难看出,昔年的河口颇有名气,一派热闹景象。
 

走进兰州的“中国传统村落”感知“活”着的历史

 连城村赵氏民居内的太师椅

    
 

  连城村
  
  ——大通河畔“衙门”村

  
  永登县连城村位于兰州市西北面,距兰州市150公里,古为丝绸之路之重镇,唐蕃古道之要冲。这一座历史悠久的村落,跃大通河河谷阶地而上,背依石屏山,西眺笔架山,右揽大通河,前瞰一马平川,形成格局与中国传统的风水择址观念极其吻合。近日,记者走访了这一座入围“中国传统村”评选的小村庄——连城村。
  
  连城村内的鲁土司衙门
  
  上溯数百年,连城村形成了以鲁土司衙门为核心,民居互为呼应,寺观星罗点缀其中的一组建筑群。据史料记载,连城村历史源于西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入吐蕃,经北宋、南宋、金、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归庄浪县。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设庄浪卫,连成为鲁土司治所。清雍正初年(公元1723年)庄浪卫改为平番县。民国廿一年(1932年)后改土归流,连城镇归属永登县。
  
  说到连城村,不得不提鲁土司衙门。鲁土司衙门旧址位于连城城内北侧。明初,鲁土司始祖脱欢为大明朝保边树功,被朝廷封为土司,遂治第连城村。鲁土司衙门历经数百年的不断扩建和重建,形成了庞大的建筑群。鲁土司衙门建筑群是明清土司衙门建筑的典型代表,是集官式建筑与地方特色为一体的一组建筑群,古朴、大方、典雅,令人叹为观止,充分体现了河湟地区的建筑风貌。特别是妙音寺建筑集汉、藏建筑于一身,融儒、释、道文化为一体,充分体现了藏汉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共存的特征。这一点,是其他地方很难见到的。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的研究价值。目前,鲁土司衙门景点为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土司府第古建筑群之一,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而以鲁土司衙门景点为纽带,连城镇加快旅游业步伐,辟建了一条仿古街,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古色古香,为这一景点增添了不少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息。连城镇党委书记赵永生介绍说,为保持这一景点的环境卫生整洁,永登县日前专门还为这一条街道设置垃圾箱,目前,这一套公共卫生设施均已安置到位。虽是寒冬季节,前来览胜的游客与周边的香客络绎不绝。
  
  鲁土司衙门外的民居

  
  从鲁土司衙门一字影壁前行,约两三百米开外,现存一座古民居,家中老少三代尚在这一座古旧的院落中起居。这一座民居的主人叫做鲁胜基,与末代土司鲁承基是同一辈分。据连城镇广电站站长朱爱贤介绍,这一家人,应该是鲁土司衙门众多亲属里面最亲的一家了。鲁胜基出门在外打工,他的老母亲余兰香热情地招呼记者落座,向记者娓娓道来许多被尘封多年的往事。她说,这一座老屋,按照她上一辈的老人讲,有四百年的历史了。当年,衙门里年年要拨200两银子专门维修房屋。有一件事情老人记得特别清楚,就是她公公在世的时候,逢年过节,衙门里尚且要为这一家人支付吃饭穿衣的费用,倘若那一年拿不到,公公就会背起破背篓、提上拾粪叉子去衙门大堂上闹,给有头有脸的土司闹情绪,直到遂意了才善罢甘休。说完这话,余兰香老人也被这精彩的小故事给逗得开怀大笑。
  
  余兰香老人居住的是一座通开三间的北房,房屋门面全是木板装修的,据称,这样的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特质。屋里面,泥坯墙,大土炕,火炉子上面的大铁锅里给孙子烧开了下饭水,一盘土豆烧肉,一盘酸菜,中午饭不算特别丰盛,但是很合孙子胃口,这一带的饮食大抵如此。老人有两个孙子,大的一个孙女鲁洋考上了陇东学院,上大学去了。小的一个是男孩14岁,今年上初三,老人伺候孙子上学,一家人其乐融融。
  
  鲁土司衙门围墙现在余北墙残迹约364米,站在这一段残垣上,依稀可见土司当年气象——单就这一段断墙,上面行一辆大卡车绰绰有余。墙后有一户人家,也是一座百年老屋,这一户人家姓赵,当地政府给这一座小院挂牌“赵氏民居”。赵氏民居的房屋几经修缮,保存的比较完整,家里面的陈设很多也是祖上传下来的,基本保持了原貌。这座小院的主人叫做赵双成,他坐在一把太师椅上,让记者给他照了一张相留为纪念,他说,他们赵家祖上当然是和土司有着很深的渊源,单就这一把太师椅,古董倒卖商出了好几个“八千块”都舍不得出手哩。此外,还有一处杜氏民居,这座老屋的八棱柱是典型的明朝建筑,房檐上飞檐上的瓦当皆为兽头,各具形态,不尽相同。木板装修的门窗可拆可装,令人叫绝,也是残存的一处古老遗产。
  
  站在连城的街头,能够看到一座两层楼的古民居,这一座小楼的主人现为妙音寺的僧人,僧名叫做鲁旦曲,他说,楼房的一楼,是当时一家人饮食起居的场所,二楼,是供奉家神和祖宗牌位的地方,非常神圣。记者看到,三间通透的二楼被隔成了两个空间,大开间的房屋供神,小隔间据称是专门用来做法事的,这在当时,非常必要,逢年过节,必不可少。一座木梯连通了楼上楼下,因为年代久远,小木梯已然被踩得破烂不堪,下楼的时候,顿觉难行。
  
  后记
  
  这是一个大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让人们目不暇接。一浪接一浪的城市拆迁大潮,簇拥着一座座“玻璃之城”、“钢铁之城”、“水泥之城”拔地而起。然而,在城市拆迁大潮的背后,是传统古建筑、古村落面临的生存的窘境,大量的富含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被推土机毫不留情地“推”进了历史。在不知不觉中,城市没有了品味,没有了特色,没有了文化,失去了曾经耀眼与辉煌的精神故园。千百年来,古建筑主、古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保护传统、传承历史已刻不容缓。全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的公布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希望。作为西部区域化中心城市,兰州有3个村入围全国首批传统村名录,值得庆贺。无论是城河村、河口村还是连城村,是我市文化积淀的见证,是历史传承的延续,是文化景观的样本,是乡土建筑的代表,因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已经是箭在弦上。回味历史,善待传统,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发展。(作者:杨贵智董永前张旭永郁俊文/图)(原标题:走进兰州的“中国传统村落”感知“活”着的历史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兰州日报(2013-03-18)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