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竹子编出大产业 四川非遗"青神竹编"的发展路
2012/12/19 14:45:49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在青神,竹子比黄金还贵!”这并非耸人听闻的传说,而是实实在在的产业。在被誉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的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10元钱的竹子可以编出上百万元的工艺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已经走出一条产业化的传承发展之路,当地的竹编艺人靠竹编“编”出了小洋楼,“编”出了小轿车,“编” 出了新农村的幸福生活。
竹编带动农民增收
“竹子和清明上河图”“竹子和开国大典”,这些似乎完全扯不上关系的事物通过一门竹编技艺联系了起来,普通的竹子由此变成价值不菲的艺术精品。在青神县,选竹、砍竹、剔竹丫、锯竹、刮青、齐口、开块、启篾、刮篾、蒸煮、染色、分丝、编织,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工序,青翠的慈竹在艺人的巧手中变成薄如蝉翼的竹篾,变成细如发丝的竹丝,继而变成竹艺术作品。
记者在青神县看到,当地翠竹葱郁,处处绿意盎然。竹编的历史可以上溯到5000多年前,经过代代传承,青神县的竹编已经从最开始的生产、生活用具发展到如今有3000多个品种并且出口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记者了解到,“青神竹编”在生产性保护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挖掘,竹编工艺品、生活用品、包装礼盒、竹家具等产品供不应求,尤其是竹编艺术珍品大量销往国内外市场,年销售额达2亿元。青神县也从2000年只有一个竹旅公司和10家作坊发展到现在拥有4家公司和100多家个体作坊,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 200人发展到1000人,人均年收入上万元。近10年来,青神县共有2000多个农户、5000多名农民从事竹编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眉山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人均收入上万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为青神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了1000元。
竹编进入大专课程
小作坊的传承毕竟有限,要将竹编做成产业,人才是关键。2011年,青神县与成都艺术职业学院青神分部合作,开办了“2+3”大专学历班,以2年中专加3年大专的方式,培养“青神竹编”高级技师以及研发、设计和市场开发人才。
与此同时,青神县按照培训规划,每年在当地举办1000人次的竹编培训班和200人次的竹编提高班,从而形成“青神竹编”梯形人才队伍,扩大生产、丰富产品,有效而持久地传承竹编技艺。
手把手教学、以师带徒的传承模式也得到了很好的沿袭,竹编大师、省级传承人陈云华、殷超等从年轻人中选拔竹编艺术爱好者开课授艺,言传身教。目前,他们在当地授徒已达2000多人。通过传承人授徒,口手相传,保证了“青神竹编”后继有人。
传习所成非遗传承主战场
四川省非遗项目总体保护情况如何?12月13日,在眉山市举行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督查工作总结暨生产性保护工作交流会上,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通报了四川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督查工作情况。据悉,这是四川省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的首次全面、系统、深入的督查。
督查结果显示,四川省12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84个存续状况良好,占比70%;32个情况一般,占比26.7%;4个濒危,占比3.3%;无消亡。在全面检查的511个省级非遗项目中,294个存续状况良好,163个情况一般,54个濒危。
目前,四川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7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05人,这些传承人大部分认真进行非遗项目实施和资料整理,主动带徒授艺,并常年坚持参与非遗保护宣传活动。全省还命名了145个非遗展示基地或传习所,成为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重要场所和载体。(王雪娟)(原标题:小竹子编出大产业 四川非遗"青神竹编"的发展路)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