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长沙古民居多成"空心房" 评:对古民居的最大破坏

2012/12/18 12:03:02 点击数: 【字体:


长沙古民居多成

正在维修中的六栋堂。

  现在,长沙境内已无成规模的古村落,但仍能从散落在乡野的古民居中寻找到古村落的踪迹。长沙现存的古民居一般都是一家一栋屋,中为厅,前有廊。有的一侧有厢房,呈曲尺形;有的两侧均有厢房,戏称“一把锁”。

  老了的沈家大屋

  “不是前墙垮了就是后墙垮了”

  今年10月的一天深夜,位于浏阳市龙伏镇新开村的沈家大屋左侧一间后厢房里突然传出“轰”的一声巨响。

  当时就把覃菊香吓了一大跳!赶忙起床去查看,原来是垮了一面墙!12月11日,80岁的覃菊香和记者说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这几年,我几乎日日提心吊胆,这栋大屋老了,不是前墙垮了就是后墙垮了。”

  走进沈家大屋,只见屋屋相叠、巷道回环、庭院错落,令人难辨东西。从大屋气势恢弘的结构布局和清新隽永的园林雕饰来看,遥想当年的主人应是一位知书达礼的乡绅。

  据沈家族谱记载,沈家大屋主体部分为先主沈抟九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所建。沈抟九出身贫寒,曾在浏阳城做火头(厨师)。虽为普通劳动者,但沈抟九却对读书情有独钟,并对后人勤加劝勉。清朝光绪年间,他的六个儿子先后续建了三寿堂、师竹堂、德润堂、筠竹堂和崇基堂等。现存建筑占地面积7153平方米,17间厅,30多条巷道和长短回廊将20多栋屋、200余间房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

  61年前,19岁的覃菊香嫁到沈家大屋。 “那个时候,这栋大屋里住了五六十户人家,全部姓沈。”覃菊香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渐渐有人搬出沈家大屋。到了今年,只剩下她和另外一户人家住在大屋里。“另外那户人家正在村里的公路边盖新屋,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搬出这栋垮得差不多的大屋了!”

  的确,沈家大屋垮塌得相当厉害,左侧的前后厢房已经垮得所剩无几。即使那些没有垮塌的地方,其房梁也是摇摇欲坠。记者在大屋里走动寻访,覃菊香跟在身后一股劲的叮嘱“轻点声咯”,仿佛说话声音大一点,悬在半空的瓦就会掉下来一样。

  曾居住三四百人的桃树湾大屋

  现在仅住一户人家

  长沙现存的古民居,一般都是一家一栋屋,中为厅,前有廊。有的一侧有厢房,呈曲尺形;有的两侧均有厢房,戏称“一把锁”。厅也叫堂屋,堂屋两侧的房子叫正房。厅两侧各有一间正房的叫“三大间”,也有“五大间”、“七大间”甚至“九大间”的。

  不过,在长沙古民居中,还有更大的。据传,毁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浏阳市蕉溪乡的彭家大屋,曾住300多户人家。同时,毁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宁乡县枫木桥乡牛角湾村刘氏牛角湾庄园不但是乡政府的办公场所,还是一所小学校。

  远远望去,位于浏阳市金刚镇丹桂村的桃树湾大屋檐瓦相连,外墙绵长,占地阔大。走进屋场,看到四进院,多厢房,中厅六柱,极其开阔。大屋的小院长廊,隔而不断,每走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却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据记载,桃树湾民居由刘运庄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起首,清咸丰三年(1853 年)建成,占地面积21000多平方米,大小房屋近400间。

  金刚镇干部邱先许介绍,桃树湾大屋曾经居住过120多户人家近400人。从大门至上厅神龛,深数十米甚至百余米。正厅两侧有对称式横厅,厅外连厅,回廊与巷道将数十栋房屋连成一个整体,外人进屋,如入迷宫,知进不知出。遗憾的是,现在的桃树湾大屋仅住了一户人家,虽然昔日的气势仍在,但大屋内却空空荡荡、冷冷清清。

  为避兵匪,桃树湾大屋的院墙上修有射击用的枪眼,同时也建有通往后山的逃生暗道。家中则建夹墙,即在两房之间加砌一道墙,两墙之间留约一米宽的空间作暗室,放些不常用的较贵重的物品。必要时,人从楼上下去匿藏,外人很难发现。

  位于金刚镇星星村李氏家族的六栋堂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原为“九进十八堂”。在古代,九是皇家专用,李氏的“壮举”无疑是对朝廷的大不敬。“后应有人告到朝廷,我们先祖才将九进改为六进”。现任星星村村主任的李性华是六栋堂先主李锦第八代后人,眼下,正是由他主持维修由族人出资的六栋堂。“所谓的进就是进深,其实,六栋堂也可以叫‘六进堂’。”李性华解释说。

  缺乏人气的“空心房”

  是对古民居的最大破坏

  长沙现存古民居大都处于丘陵地区,几乎都是土木结构。“这种聚族而住的大屋虽然气派宏大,但室内采光不好,中心区域一年四季阴暗潮湿,春季甚至会长出厚厚的绿苔。因此,大屋一方面不太适合人住居,同时也因为土木风化容易垮塌。”李性华说。

  “六栋堂现只存有主体建筑。“过去,两边的厢房加起来有400多间,但现在这些厢房几乎都垮了。”顺着李性华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断壁残垣之间,是一片绿油油的菜地。

  经省市文物专家考证,沈家大屋是一部镌刻着中国百年兴衰历史的生动画卷、弥足珍贵的晚清江南民居标本。但即使就是这样的“标本”,其毁坏程度却相当严重。如今,老屋已是满目疮痍,精美的木雕褪了色,墙壁上的大洞十分醒目,往日的居民也早已搬走。

  沈氏第七代后人、63岁的沈灵声是在1984年搬出沈家大屋的。据他介绍,沈家大屋曾经两次遭到大破坏,一次是“大跃进”,一次是“文革”。沈灵声指着天井照壁上每幅画都能说出它的名字,“这画的是‘定军山’的故事……”墙上的五彩泥塑人物都在“文革”时被敲了下来。记者看到,“社员意见栏”和“工分公布栏”等大红色标语倒是历历在目。

  然而,沈灵声可能还不明白,沈家大屋的落败并非完全是他所说的那两次破坏,而是近几年由于无人住居所造成的。“人”是古民居的一个重要元素,没有人住居的“空心房” 形神不在,是对古民居的最大破坏,曾经作为晚清江南民居标本的沈家大屋就因为缺乏人气而沦落成“空心房”的标本了。

  像沈家大屋这样,因居民迁居新房、旧房无人理会而被自然毁坏的情况不在少数。位于浏阳市澄潭江镇大圣村的清光绪年间建造的樟树湾大屋和位于浏阳市太平桥镇锦美社区的清乾隆年间建造的邱家大屋以及位于浏阳市小河乡皇碑村的清代建筑陈家大屋等,都成为了没有原住居民的“空心房”。同样,六栋堂和桃树湾大屋两翼厢房的大面积垮塌亦是因为无人住居的结果。

  沈家大屋传奇

  沈家后人

  敬焦婶婶胜过敬“焦疯子”

  在浏阳龙伏镇达峰村,辛亥革命烈士焦达峰故居仿佛仍在静候主人的归来。其实,这栋民国时期的老屋已无人居住,蛛网密布,灰尘弥漫,早已失去了南方民居的光鲜和活力。谁能说得清楚焦达峰在这栋老屋里的踪迹?

  但与焦达峰故居相隔不远的沈家大屋后人却都能够准确说出“姑爷”在沈家大屋的闹出事,他们甚至毫不客气地沿袭着老一辈人对焦达峰的称呼:焦疯子。

  “你是问焦疯子吗?”沈灵声领着记者来到位于沈家大屋左侧的师竹堂前,指着低矮的阁楼说:“当年,焦疯子蓄着西式小分头,手提留声机站在这个阁楼上向人们哇哇大叫着要推翻清王朝!”也许,焦达峰的举动在守旧的沈家大屋人看来“很是出格”,沈家后人似乎对这位“姑爷”并不敬重。

  相反,在沈家后人眼里,嫁到沈家大屋的焦达峰的妹妹却很是受人尊重。“我们都叫她焦婶婶,她不但为人和善,而且还教我们这些细伢子背唐诗……”沈灵声说,“焦婶婶”一直住在师竹堂左边的那间屋里,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才离世。

  百度出错

  此“沈家大屋”非彼“沈家大屋”

  百度“浏阳沈家大屋”,其“历史意义”一栏里写到:沈家大屋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据记载:“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回到湖南,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1927年8月18日,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改组后的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讨论制定秋收起义的计划,成立秋收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

  1927年8月18日,毛泽东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中共湖南省委会议,讨论了秋收暴动的问题没有歧义,《毛泽东年谱》(上卷)也有记载。但与长沙相隔近百里的浏阳沈家大屋,是否就是毛泽东召开会议的“长沙市郊沈家大屋”?

  沈灵声说,在他小时候,浏阳沈家大屋叫发八寺大屋或者法源寺大屋,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至今仍将这片屋场称为发八寺大屋。据记者查证,发八寺大屋被称为沈家大屋是在2002年后,当时,很多媒体前去发八寺大屋报道,为了方便介绍,便将发八寺大屋称为“沈家大屋”。

  显然,此“沈家大屋”非彼“沈家大屋”,百度“浏阳沈家大屋”是在张冠李戴,浏阳沈家大屋并非具有那样耀眼的“历史意义”!

  那么,毛泽东召开会议的“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在哪里?综合长沙部分史志记载,1927年8月18日,毛泽东回长沙,在开福区潘家坪福寿桥旁的沈家大屋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制定了秋收起义计划。

  今年上半年,人们还可以在长沙华夏路和潘家坪路的交会处看到一块“沈家大屋故址碑”。非常遗憾的是,毛泽东召开会议的“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在1958年兴建长沙储运公司时被拆毁。如今,由于旧城区的改造,那块“沈家大屋故址碑”亦不见了。

  记者手记

  谁来守望这些老房子?

  范亚湘

  尽管是站在桃树湾大屋的厅堂里,我却被冷得瑟瑟发抖。

  这栋大屋的确是太大了,北风呼呼地吹进来,似无遮挡。偌大的屋里,只有几位陪同前来寻访古民居的同伴。缺乏人气的场所其实要比人潮涌动的大街上冷得多!

  这些散落在长沙乡野的古民居不仅是见证历史的“年轮”,更蕴含了塑造长沙地区文化特色的丰富“基因”。一座精巧的古建筑,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就是一部活生生地记载长沙周边乡村人们悲伤、欢乐的文化史和生活史。

  一位上了年纪的浏阳人告诉我,以前,浏阳到处可以看到气势恢宏的大屋,“几乎隔几里地就有一栋”。如今,长沙境内现存的古民居数量并不算很庞大。然而,即使不多的这些老房子,却大多数无人居住,年久失修,日渐衰败,其命运令人堪忧。

  人是建筑的魂,没有了人居住的老房子也失去了生气,很容易败落。长沙古民居大多是木结构的房子,墙体是用木板或竹帘糊上草泥做的。平时若有人住,烟熏火燎反而墙体比较干燥不容易毁坏,木梁架也不容易长虫子,若人去楼空,长期漏水则很容易因潮腐败,虫蛀也会多起来。而原住民改善生活的诉求,对于现存数量不多的长沙古民居,更是一大威胁。

  长沙古民居是长沙的历史文化遗存,一砖一瓦都在形象地展示着往昔的岁月风尘,加强保护具有一定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民居,将有利于提高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参与,有效地展现长沙历史文化魅力……关于长沙古民居的重要性,说多了仿佛有些多余。可是,不说却更没人重视。

  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古民居无一例外地一天天老去,这好像成了历史的必然。面对目前日渐稀少的古民居,如何在激烈的矛盾中去平衡社会发展与古民居保护的关系?这应该是确保古民居不再一批批垮塌的关键。

  在空空荡荡的古民居里穿梭,我脑子里反复思索的就是:谁来守望这些老房子?(文/记者范亚湘 刘军通讯员杨亚峰 图/肖文辉)(原标题:长沙古民居多成"空心房" 评:对古民居的最大破坏)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长沙晚报(2012-12-18)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