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前"江苏人"的田园生活:种稻打鱼捏泥塑
2012/11/20 10:55:25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泗洪县梅花镇,秋收后的农田,看不到头。农民翻过的地方,偶有陶片露出来。陶片都是8000多年前的。农田的所在地,正是顺山集遗址。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的专家,发掘了遗址的一部分,找到了遥远的古村落。8000多年前的先民们不仅过上了定居生活,还用上了灶,吃上了米饭,甚至还玩起了泥塑。这个考古发现,引起了全国顶尖专家们的关注。11月17~18日,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还有全国各地的30多位专家赶来,一探究竟。专家们认为,顺山集遗址是目前江苏省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把淮河流域文化起源向前推了一千多年。
南京博物院供图
四大发现
千米环壕
包围古村落
顺山集遗址在一大片农田中,被一条田间小路一分为二。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说,遗址面积非常庞大,一共17.5万平方米。2010年起,南京博物院联合泗洪县博物馆对这里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2500平方米。“绿栅栏围挡,都是遗址核心区,地上的白线,则是遗址上环壕(即深沟)的位置。” 这些白线都不是瞎画出来的,都是经过钻探,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确切地说,环壕是一条宽10米以上的,周长1000米左右的环形壕,这个壕最深可达3米。环壕,把遗址围成了一个大圈圈,最远处接近附近的一个水库。环壕长什么样?其中的一个断面,可以看到黑乎乎的淤泥,像漏斗形,一层一层的,泥土颜色也不一样。这些淤泥,应该都是后来堆积而成的。8000多年前,环壕中有水,还会有很多动物来喝水打食。现场,一根长长的麋鹿角依然深陷其中。
环壕的中心,便是江苏最早的聚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村落。环壕的中间,地势平缓,非常适合居住。“这里地处淮河中下游,历来都是水患多,这个环壕除了防御外,还有挡水的功能。”专家说,8000多年前,人们已经想到要挖壕,这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非常聪明了。不过,这个壕,后期被废弃,它的使命也就终结了。
定居生活
用移动的灶
在遗址的其中一个区域,考古人员找到了先民们居住的房址。房址上,考古人员画出了一个个小圆洞,这些圆洞有的深,有的浅,都是用来插柱子的。
“那时候的房子,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房子有的大,有的小,最大的有25平方米,最小的也就几平方米。”考古队员甘恢元说。“找到墙了吗?房门在哪里?” 专家们一一发问。甘恢元遗憾地摇头,没有找到房门,也没有墙,8000多年了,墙早化作尘土了。不过,通过研究,可以知道,那时的房子,中间是一个顶梁柱,四周也是柱子支撑。
房址上,陶片很多,有的还是大块的红陶。这些陶片所在,被认为是灶台的所在地。“这里有能移动的灶。”这句话让现场的专家们感到震惊,“8000年前就有能移动的灶,太先进了。”这个移动的灶是什么样的?在泗洪县博物馆,专家们看到了修复完好的灶,还有当时的“锅”。最早的灶,非常有意思,是用猪头形的支架,三个支撑在一起,上面架陶釜。之所以设计成移动的,可能是居住的需要,如果房子里面拥挤,可以移到屋外生火做饭;如果屋外太冷则移到屋内。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说,房址、灶的发现,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古人们从山洞中走出来,住进了窝棚中。“这里的房子,是改进过的窝棚。”而陶灶,李伯谦说,他也是第一次看到,应该是最好的发现,可以称为“中华第一灶”。
田园生活
亦农亦渔
在环壕外,考古人员找到了两处墓地,共92座墓葬。这些墓葬都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成排成排地分布,有单人葬、双人合葬,还有多人合葬的。其中一个墓中,至少发现了6具遗骨,经专家检测,这些遗骨中其中三个死亡年龄大约是12~15岁。在考古现场,发现了碳化的稻谷,以及大量的陶片,这些陶片经过修复,变成了8000多年前的生活用品,有的是炊具,有的则是盛放粮食用的;还有的则是生活用的陶纺锤;另外,还发现了石质品,石斧、石锛、石磨盘、石磨球等。
那么,那时生活如何?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用四个字概括:亦农亦渔。当时,人们依水而居,烧造的陶制品中发现了夹着贝壳的,这说明,当时的人已会打鱼。而农耕,专家们都注意到了碳化稻,这些稻被认为很可能是经过驯化的,而且已经成了主食的一部分。石磨盘、石磨球说明,他们已经把食物碾磨成粉,已经在追求生活品质了。
李伯谦说,尽管当时的人们生活很田园,但平均寿命并不长,大约30多岁。为何?那时候,一种小病疾很可能就要了人们的命,抗病能力太弱了。
有“文艺范”
玩浮雕、泥塑
顺山集遗址出土的泥塑,有小熊造型的,有小鸡造型的,有人面造型的,还有猴面造型的。这些泥塑,只有巴掌大,造型逼真可爱。专家们还发现一个被磨得光滑平整的鹿角,上面雕刻着一个野猪头,野猪的眼睛、獠牙都很清楚。
“这种浅浮雕,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北京大学文博学院院长赵辉说,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追求生活品质,把生活中看到的,变成了艺术品。
李伯谦说:“这次泗洪发现的一系列遗址,把淮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向前推了一千多年。以前,我们知道淮河流域可能起源于7000多年前,现在可以知道是8000多年前了。”
专家们认为顺山集遗址填补了淮河下游早期文明的空白,并建议将之命名为“顺山集文化”。
待揭之谜
当时人们怎么种水稻?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的甘恢元介绍,在顺山集遗址,他们找到了很多碳化的稻谷,经碳14检测,这些稻谷标本距今8100~8300年。李伯谦说,这些水稻应该是驯化后的,水稻技术让人们过上了定居生活。那么,当时人们是怎么种水稻的?
外红内黑的陶咋回事?
在现场,记者注意到,很多陶制品都是外红内黑的。那么,这种外红内黑的陶制品是怎么烧的?南京大学教授黄建秋说,很有可能是倒扣着烧的。火熏过的地方就变成了黑色,就连口沿都是黑的。不过,为什么要这么烧呢?(原标题:8000年前"江苏人"的田园生活:种稻打鱼捏泥塑)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现代快报(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