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世界铜鼓之乡”千年铜鼓文化传承的忧思

2012/10/17 9:58:55 点击数: 【字体:


    在中国南方的红水河流域,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以“世界铜鼓之乡”而闻名。然而,受现代文化冲击,铜鼓习俗在年轻一代心中渐渐弱化。

    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最早的铜鼓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目前,全世界现存传世铜鼓2400多面,河池就保存了1400多面。

    河池市东兰县长江乡兰阳村村民韦真礼是“壮族铜鼓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父亲是广西著名的民间铜鼓收藏家韦万义,至今共收藏民间传世铜鼓40面,号称“铜鼓王”。如今韦真礼担起了传承铜鼓文化的重任,多次带领东兰壮族铜鼓队到北京、上海、南宁等地参加活动。

    在韦真礼家,记者看到三面赭石色的铜鼓平躺在地上,铜鼓上堆放着几个空纸箱,像是很久没有挪动了。说起铜鼓文化的传承,韦真礼说:“现在村里会敲鼓的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了,年轻人出去打工,只能从娃娃抓起,教小朋友打鼓了。”

    如今跟着韦真礼学鼓的孩子有14个,年龄在7-10岁之间。暑假里,韦真礼的家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敲敲打打,铜鼓声震耳欲聋。

    “以前每到春节,家家户户扛着祖传的铜鼓爬上山头敲,几天几夜,鼓声不停。现在有电视、网络、手机,祖辈们留下的传统文化已经不能吸引年轻人了,会打铜鼓的人很少,能熟练掌握技巧的人更是凤毛麟角。”韦真礼说。

    铜鼓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商业利益的侵蚀。河池市文物管理站退休老站长梁富林告诉记者,几年前,不少外地客商冒充铜鼓收藏家,高价收购铜鼓,那时候流失的铜鼓,再也没有了下落。“许多人的铜鼓情结远不如他们的长辈,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铜鼓也就失去了精神内涵,沦为‘值钱货’。”梁富林说。

    梁富林说,在“大炼钢铁”的年代,大量的铜鼓遭到损毁。民间传世铜鼓经过长时间使用,破损也十分严重。2000年,河池市文物站进行铜鼓抽样调查,所调查的87面铜鼓中,完好无损的仅22面;严重破残、已经完全不能使用的有9面。

    目前,在河池市,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意识到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的重要性。去年12月,河池市文化广场上演了500面千年传世铜鼓齐奏的壮观场景,并成功申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一面铜鼓就是一个故事,是一个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举办这一活动是为了使壮族铜鼓习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使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河池市群众艺术馆戏剧曲艺部主任李钢说。

    为了控制铜鼓流失,2007年,河池市实施“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保护工程,给每一面传世铜鼓配上了“户口本”,记录鼓所在地、特征等。这几年,私下交易传世铜鼓的情况变得很少了。

    河池市一些铜鼓艺术传人也试图复原失传百余年的古代铸鼓工艺。梁富林介绍,20多年来他与几位铜鼓艺术传人无数次尝试用不同的合金配方铸鼓,“但在铜鼓的质量、音色方面,始终达不到传世铜鼓的效果。”

    即使传世铜鼓无法复制,但是在河池,大大小小的铜鼓制造厂却相继建立,铜鼓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日渐完善。铜鼓的大规模生产,对铜鼓走向世界迈出了一大步,然而,梁富林又有了新的担忧。

    “现在的新制铜鼓,多用于商业演出,以及工艺摆设,商业色彩过重。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铜鼓的精神内涵渐渐消失。铜鼓破损了,可以补,可以再造;文化丢失了,如何补?”梁富林说。(原标题:“世界铜鼓之乡”千年铜鼓文化传承的忧思)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新华网(2012-10-17)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