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狮、木牛、木兔……眼前的动物造型玩具,用传统的榫卯工艺拼装而成,精致娇小,惟妙惟肖。这些精巧的小玩意,是一位八旬老人的杰作。
这位老人叫冯乐耘,家住昌平区回龙观龙腾苑社区,今年已84岁高龄。老人退休前是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教授。
迷上榫卯工艺,还要从老人72岁那年的一次心血来潮说起。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喜欢制作手工,对榫卯一点儿也不陌生,那时候我做的明榫竹狮子还在扬州市展出过呢。”老人颇有几分骄傲。72岁那年,他凭着记忆中的样子,还原出了少年时期制作的竹狮子,也就是现在老人桌上摆放的“雄狮1号”。
美中不足的是,“雄狮1号”所用的是榫卯结构中的明榫,一眼就可以看出榫头的位置,不够精巧。
“鲁班锁也好,古典家具也好,外表浑然一体,看不出破绽,那都是因为巧妙运用了暗榫结构。”冯乐耘琢磨,自己的小狮子,能不能从明榫变成暗榫,拼接得更加天衣无缝?
说干就干。制作“雄狮2号”时,冯乐耘开始改用暗榫,但暗榫的制作难度远远大于明榫,虽然下了不少功夫琢磨,“雄狮2号”仍在头部留下了一个明榫。不服输的冯乐耘紧跟着又开始制作“雄狮3号”,最终攻克技术难点,把榫卯结构全部藏在狮子内部,从外面看不出一点痕迹。
在掌握了这种被称为“鲁班暗榫动物造型”的传统技艺后,冯乐耘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在冯乐耘家里,笔者看到,5平方米左右的阳台被他改成了工作室。小到铅笔刀,大到钻铣床、曲线锯、圆盘锯等工具,全部在这个小房间里有序地摆放着。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件件已完工的精巧作品,不仅有狮子,还有牛、羊、兔等动物造型。
去年,冯乐耘作为鲁班暗榫动物造型的代表性传承人,将该技艺成功申报为昌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冯老正在申请市级非遗。
“在工业化的冲击下,这种传统榫卯手工艺已经离人们生活越来越遥远了。”老人希望有一天能走进校园,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榫卯结构的动物造型玩具。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