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驻陕西记者秦毅)陕西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支持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力争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健全秦腔等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演出团体的体制机制和戏曲创作激励机制,提高包括秦腔以及阿宫腔、碗碗腔、弦板腔、迷胡等在内的40多个地方戏曲为广大群众服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意见》在加强优秀剧本创作、提高秦腔音乐水平、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戏曲档案、打造精品工程等13个方面明确重点工作和任务,要求陕西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将其列入“十三五”规划,持之以恒地推动落实。《意见》指出,要充分调动各级院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出人出戏、繁荣发展的目标。陕西省文化厅要切实发挥好牵头协调、督促落实作用。全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秦腔艺术发展繁荣的投入扶持力度。省级文化发展基金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按规定予以倾斜支持,科学配置项目和资金,确保发挥最大效益。
传承艺术,人才是关键。《意见》明确,鼓励支持秦腔表演艺术家通过带徒方式,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对于专业技能突出、艺术特色鲜明的优秀人才,可按照国家和陕西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有关规定,由用人单位采取单独招聘的办法,招聘充实到艺术人才队伍;加强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各类专业人才培训,进一步提高秦腔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此外,《意见》提出,要支持剧场与院团合作,充分发挥各类剧场的作用;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型戏曲艺术表演团队发展。《意见》鼓励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不断推出既能“排得起、演得起、看得起、可传承”,又能“走出去”交流的优秀剧目。以5年为周期,精心打造3个至5个秦腔精品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