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香炉铸造技艺

2015/12/2 11:00:24 点击数: 【字体: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香炉铸造技艺

  铜香炉是一种用铜材制作的焚香用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战国到明宣德年间,历代皆有铸造,尤其以明宣德年间制作的“宣德炉”最为世人所推崇。据记载,宣德皇帝在位时,命宫廷御匠参照皇家内藏的定、汝、官、哥、均等名窑瓷器的款式,以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制造香炉,工匠们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金属与红铜一起精心铸炼,所制成的成品色泽温润莹丽,其工艺之华美精妙惹来赞叹无数,以致后世常以“宣德炉”来指代铜香炉,可谓开近现代铜炉铸造之先河。

  自宣德年间利用那批红铜料铸造出了三千座香炉后,宫中再无出品,宣德炉也成了皇室秘藏,世人难得一见。念想之下,仿制品应运而生,工艺水平有高有低、参差不齐。时光荏苒,到了近代,原清廷内务府造办处的一位工匠走出紫禁城,在前门外开设了一家古铜作坊,专以修复铜器、金银器等为业,人称“歪嘴于”,得益于他的传播,高超精妙的铜器铸造、修复技艺从深宫大院走向市井平民。“歪嘴于”去世后,其技术、字号等皆由弟子张泰恩继承,而张泰恩的弟子王德山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发明了“漆地磨光”“点土喷锈”等技法,将铜器铸造、修复技艺提升至新高度。

  上海博物馆的王荣达先生是著名的青铜器修复专家,即出自王德山门下,在从北京荣宝斋转到上海博物馆工作后,将本派的铜香炉铸造技艺也从北方带到上海,并收了顾友楚先生为徒,在他的悉心指导下,顾友楚也成为著名的古铜器鉴定和修复专家。

  近来,上海市政府公布了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单大禹先生申报的传统铜香炉铸造技艺便显赫在列,其展出的流金三色钵炉、九龙筒式炉、海兽纹马槽炉、切角琴炉等八件作品更因铸造精妙、技艺高超而被上海历史博物馆无偿征集,收作馆藏。一位曾经做过瓦匠、木工的普通人如何走上铜炉的收藏与制作之路,还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成为全国同行中的翘楚?一切还要从单大禹拜顾友楚先生为师说起。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修复铜香炉,经人介绍后,单大禹有幸成为顾友楚先生的入室弟子。入门后,师傅叮嘱他制作铜香炉需要认真构思,灵感来时必须记录;融化铜材时要注意温度掌握、一次平均浇铸……如此种种,在师傅言传身教和自己刻苦钻研的基础上,单大禹不负师门,不但学有所成,还将原先“古铜张”派业已形成的特长技艺——对铜香炉的氧化处理发扬光大、更上层楼。他不但复原了仅见于史料记载或存世古物上的几种颜色,还能独辟蹊径,实现了不少罕有人及的突破。

  比如在一件铜器的表面进行分块单独氧化,使得单件铜器表面呈现多种不同的氧化色,美轮美奂、妙不可言。此等技艺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便知难度何其之高。氧化时温度的高低平衡、配料里各成分的比例协调……一个细枝末节的小小因素就可能轻易毁掉一件付出无数心血的作品,没有长久的操作实践经验以及对铜材、配料等特性相当的了解程度和极高的悟性,是很难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境界、成功铸造出一件堪称完美的作品的。其捐赠给上海历史博物馆的五牛图鼓式炉便是例证之一(五牛分做五个氧化色),遗憾的是未能得见,暂且以此座三虎鼓式铜香炉聊慰赏玩之情。

  该炉按宣德炉的工艺铸造,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力求创新。炉身呈鼓式,炉口与炉底皆有一圈钉纹,寓意蒙皮鼓上将皮固定于鼓身的钉子。因为制作于虎年,于是炉身上极为应景地浅浮雕了三只老虎,一大两小,分列两侧。为了更好地呈现画者的笔法、意境,在雕刻老虎时,单大禹刻意收敛心神,不让自己的心思代替画者的想法,力求如实传神,而因为浅浮雕雕刻较浅,又为铸造工作平添难度。几经折腾后,香炉终于成形,然而工作并未完结,尚需对炉身作精细打磨,这也不是一桩简单活儿,不是费些体力就行的,因为铜材会反光,常常晃得人看不清纹饰、颜色,稍有不慎便处理失当,也需要大量经验与技巧积累方可顺利完成。

  将此器置于日光之下,鎏金的老虎熠熠发光、威风凛凛,映衬得微鼓的炉身更显稳重、深沉。窥一斑而知全豹,单大禹先生在传统铜香炉铸造技艺方面的造诣可以想见。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