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蒙古族源的历史文献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该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主办,“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族源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承办。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蒙古族源有各种表述,有“匈奴说”“突厥说”“东胡说”“吐蕃说”“白狄说”“蒙汉同源说”等。经“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研究,“从东胡,经鲜卑、室韦,到蒙古”的蒙古族起源、发展、壮大的谱系日渐清晰。
据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院长、“蒙古族源的历史文献学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张久和介绍,蒙古族是以室韦—达怛部落为核心,吸收突厥语族等其他部落形成的民族共同体,而关于蒙古族源的历史文献,室韦史料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日前,课题组以“室韦史料汇注”为题,对12部文献中记载的23种室韦专传和48部文献中记载的389条散见史料按时代顺序进行排比、校勘和注解,形成一部室韦史料汇编。
张久和说,失韦,即“室韦”。室韦自北朝的《魏书·失韦传》时见载史册,之后几乎历代文献都对其有记载。其中,《魏书》、《隋书》、《通典》、《旧唐书》的相关记载最为重要,史料价值最高。比如《魏书·失韦传》中概述了失韦的地理方位、自然环境、经济生活、社会状况、语言、风俗习惯及其与东魏政权间的关系等內容。《隋书·失韦传》在《魏书》等史书基础上,又为失韦史研究增添了许多有价值的新材料。《隋书》最早较全面记载隋代及此前室韦历史状况,后成诸书的室韦条目大多沿袭于此。
这些文献资料的梳理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同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建议,将内蒙古发掘的考古成果补录其中,与史书记载的文献相互印证,以期获得更大的说服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朝克表示,蒙古族源的研究要加强多学科的研究合作,比如民族学、人类学等,使得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
杭侃还希望,“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应放宽眼界,对其他民族族源的问题进行梳理。
据了解,2012年,“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为期10年,每年资助项目经费400万。该项目同时从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角度探寻蒙古族起源,现有17个课题取得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