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老城的文化记忆如何留存——山西晋城阳阿古城采访见闻

2015/10/30 12:26:38 点击数: 【字体:

老城的文化记忆如何留存——山西晋城阳阿古城采访见闻

阳阿古城 资料照片

 
    “秦皇置县古阳阿,千年古城誉华夏”——位于山西省晋城市的阳阿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享有“烟篮萦绕儒道佛,上下书院出栋梁”的美誉。寻着文化的根脉漫步其中,只见古街、古塔、古院、古庙、古阁,镶嵌于青山绿水之间,烟火人情与自然景色浑然相融。人们不禁追问,阳阿,这座魅力古城长盛不衰的奥秘究竟为何?

    形神兼备的独特表达

    “古时大陵曰阿,阳泉水从此流经,故称为阳阿”,当地的讲解员告诉记者。来到古城西门,但见门楼上高高挂着“古阳阿县”古色古香的匾额,穿过拱形门洞,眼前呈现一条幽长的古街,高墙古朴,深巷幽雅。街地面上铺的石板饱经沧桑,两旁林立的店铺浸透着岁月的痕迹。砖木结构的小楼密密匝匝的,各个门店上方都悬挂着写有“阳阿”二字的红灯笼,门面有石墩、石柱、石门坎等,板搭门窗古色古香,柜台油黑发亮。

    走进一条古巷,来到张家大院,见门前旗杆高立,下面置有上马石,鼓乐台。里面的套院、穿山院。走在院中砖砌的通道上,有一种“门启道开又一层”之感。院内的书房花园,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琉璃瓦脊,锦窗绣户,无不彰显着巧妙构思和风情古韵。

    低下头看见那柱础,顶着高高的柱子,上面刻着各种各样的花纹,有狮子,有老虎,有龙有凤,或粗犷,或秀气。

    拜谒千佛碑,瞻仰针翁庙、娲皇庙、南河庵,浏览资圣寺、天柱塔,走上通济古桥……这里的“一塔两街四庙八院十六巷二十个阁”,形神兼备,个性鲜明。讲解员说:“对古城保护,既有‘形’的保护,又有‘神’的传承,当地请来专家编制出了文物与古镇保护总体规划,先后完成了汤帝庙、东岳庙、香山寺、天柱塔、文庙、吴神庙、老街、关帝庙、资圣寺和12条巷道的修缮,并创建了‘一带六片’的旅游景区。”

    翻开《诗经》《乐府诗集》等,里面不少是以阳阿为曲牌名称的作品,如“阳阿薤露”“阳阿采薇”等,可见阳阿自古便是蜚声于世的歌舞之乡了。如今,古城依然鲜活地留存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样式,传统礼仪、民俗文化、语言传统、手工艺、风俗习惯等,流淌出自然、诗意、社会、亲缘的文化血浆。人们逛古城、赏民俗、品美食,享受古朴而惬意的生活。参加古城保护研讨会的专家认为,避开了“同质化”,张扬出文化个性,才使得阳阿古城生命之树常青。

    鲜活的民俗记忆

    “能绣龙,能绣凤,能绣宋朝一营兵,绣个喜鹊叫喳喳,绣个蝈蝈蹦三蹦”,68岁的非遗传承人李连伍唱起动听的《卖针歌》。

    “阳阿老城的老针店,大街朝东有门面,油漆柜台金字匾,招牌挂在门外边……”喝水,润嗓,练歌,这是李连伍每天起床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如今,他穿着那件祖上卖针时穿的宝石蓝外衣,时常出现在街头,唱到兴头上便耍起甩针的手艺,握五根钢针,手腕发力一甩,针尖就插在了木板上。李连伍说:“手工制针业兴于明末,在鼎盛时期,几乎家家户户制针,有300多个制针作坊。这里的钢针卖遍全国,还销到中亚、西欧等地。因此这里被誉为‘九州针都’。”

    手工制针业现已渐渐衰落,但妙趣横生的《卖针歌》依然传唱在集市庙会、大街小巷,大姑娘、小媳妇围坐在一起,一问一答,唱白结合,妙趣横生。近来,李连伍开始着手收集古阳阿民谣,特别是各种《卖针歌》的小调,有的已录制成了演唱视频。李连伍说:“这样做其实不为卖针,只是想把这一民俗保存下来,将钢针文化继续传承下去。现在政府已进行了总体规划,马上就要修复‘针都’搞旅游,《卖针歌》将成为‘一台戏’,成为古城的一张活名片。”

    “物华天宝矿产丰,冶炼铸造皆发达。紫电青霜阳阿剑,水截鸿雁断牛马……”吟诵着这些出自阳阿的古诗句,来到吉星山。这里在明清时曾是铁矿区和炼铁炉场,山头山下有密密匝匝的炼铁炉。据史书记载,那时的吉星山一派繁忙景象:山上铁炉隆隆作响,炉场内做工的师傅赤身露体挥汗劳作;农户结伙组成车队,川流不息地运输矸矿煤炭。时至今日,这里仍渣山隐现,坩埚尚存。据当地人介绍,现在又重拾古时的“旧梦”,这古代的“炼铁场”与《卖针歌》一样,将再现当年的盛景。

    把民俗传承好,让“民俗符号”重现光华。在今日的阳阿,民众已成为文化保护的主体:威风锣鼓依然铿锵响亮,大阳古书、上党戏曲、八音会照样令人如痴如醉,剪纸、书画、面塑等色彩纷呈。还有大阳宫廷的馔面、狮子头、煎饼、油馍等特色风味,依然鲜活地留存于民间。

    包容天下的情怀

    “户分五里,人聚万家;生意兴隆,商贾云集……”君泰号的靳家大院、玉丰号的李家大院、咸义号的棋盘院,宜官宜商的霍家大院……一座座商贾大院的布局、陈设、饰画、文字,无不透出一种“纳四方,聚天下”的博大情怀。来到清代开设的咸义亨商号,讲解员说:“当年咸义亨商号店铺开到河南洛阳和山东登州,经销的钢针、珠宝、绸缎和布匹,直销江浙一带。”

    在阳阿的商贾大院里,家家都供奉着被誉为“忠义化身”的关羽,人们遵循着“义中取利、义中取和”的精神。当地的一位文化学者说:“阳阿与山南地北紧紧连在一起。至清代,吸引、接纳了晋商、陕商和周边的商贾纷至沓来。大街上,钱庄票号,邮来驿往,货如山集,日日集市。‘日进斗金’造就了‘金阳阿’。”

    伫立街头,欣赏着一幅描绘当年阳阿的画,画面上商贾云集,书写着店铺行当的幡子迎风招展。木市、煤市、人市、棉市、席市、菜市、米市和枣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在城东的关帝庙,见一石碑上记载:乾隆三十年,境内出名富商大贾有“世隆号”“享昶号”“滋盛号”等12家。道光年间,有“泉生钱庄”“合顺钱庄”“大有典当”“嵩林银楼”等60家商号。清光绪至20世纪的抗日战争前,境内有钱庄1座、当铺2家、银楼4家、杂货铺16家、京货铺7家、布店9家、药店8家、皮坊6家、油房2家、肉店5家、板店3家、烟房1座、茶庄1座。除此之外,还有光华医院、书店、醋房、染房、照相馆、铁匠铺、油漆铺等,总共有店铺130家,小摊小贩20余处。出名的店铺有“晋鸿昌”盐店、“白玉堂”杂货店、“万聚永”油房、“黄鹤楼”车马旅店等数十家大商号。操着南腔北调的人们纷纷前来,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长街五里店铺满,商贾云集物充沛。七市经办斗行忙,钢针铁货显实惠……”这一民谣阐释着这一“三晋名镇”与各地缔结起的“姻缘”,彰显出“兼收并蓄,包容天下”的人文性格。

    (本报通讯员 秦宏平 李鹏飞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