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清
湖南各地在庆祝文化遗产日期间,广泛开展了五大系列群文活动,通过人民群众的亲身互动参与,更好地实现“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目标。的确,文化遗产保护已不再仅仅是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职责,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各类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当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必须走大众化之路,需要有更多的人民大众广泛参与。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非遗的保护传承,首先要抓好专家带头人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传授,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特别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艺人,要抓紧学徒传承人的培养。通过老艺人“传帮带”,培养非遗项目的衣钵传人。要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在学校创建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努力延伸和扩展非遗保护的基础受众。通过开展非遗知识进课堂、进教材等形式,将湘绣、湘剧、花鼓戏等湖南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非遗知识普及课程。
同时要增强非遗生命力,走生产性保护传承道路。传承文化遗产,既要让文化遗产留得住,也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要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非遗保护成果创造性地向市场化机制转化。既让非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又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更好地传承文化、凝聚精神。通过开展文化旅游节会活动的互动平台,还非遗于百姓,传播遗产保护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将文化遗产活动与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使文化遗产主题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激励公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非遗技艺向市场化转化,需要打造自主创新品牌,增强竞争力。要以创新为动力,增强行业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把非遗产品更好地推向市场,使更多的非遗精品“飞入寻常百姓家”。要有效保护和整合资源,扩大生产规模,积极推进非遗产品组团“走出去”,利用各种节会交流活动,组织民间非遗项目进行文化经济交流。要做优做实保护体系,走互动型保护之路,积极引导全体公民了解关注非遗保护。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擦亮文化遗产这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