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老街老巷故事多,在大山深处的万州余家镇,就有一条始建于清朝的余家场长街。这条年代久远的老街曾是小镇的中心,在百年的风雨中,它经历了水淹、火烧以及数次翻修。如今的它,依然保存着自己最原始的气息和风貌。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长街人的成长,它是许多长街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不管离家多远,每当午夜梦回的时候,总会想起这里的点点滴滴。
A 现 场
13号民居是长街上最老的房屋
近日,记者从万州沙龙路出发行车两小时,在一路青山绿水和鸟语花香的陪伴下来到了余家镇。记者在当地文化站站长罗书红的带领下,徒步行走十多分钟后,站在了余家场长街的街尾。
街尾均是新建的现代房屋,看不出一点老街的痕迹,只是地上已经磨得光滑的青石板以及缝隙中的青苔在告诉人们长街的年代久远。“这些房子是最近几年新修的,1989年的一场大洪水,街尾的大多数民居被淹。那些老房子因为大多是木质结构,经水泡后严重损毁了,所以不得不拆掉重建。”罗书红一边看着这些房屋,一边惋惜地对记者说。
午后的长街显得有些安静,偶尔可以听到鸡鸣和看到来往的路人。当天的天气很好,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走进长街,记者看到许多老房屋门前,三三两两地坐着一些居民,他们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聊天晒太阳。安逸和谐的气氛在这个午后笼罩在整个长街的上空,仿佛数百年来,长街上的居民就是这样生活的。
从街尾开始,踏着青石板缓缓地向前走,很快便来到了街的中间部位,长街完全呈现在了眼前。与街尾不同的是,街中和街口的房屋多是老房子,青灰色的墙壁,木制的窗户和门口以及墙壁上斑驳的青苔,让人感觉它们似乎在这里存在很久了。但是罗书红告诉记者,这些房子虽然年代久远,但仍旧不是长街上最古老的老房子,这些房子都是经过了数次改建,大多是解放后修建的。
在采访中,长街上的居民告诉记者,长街上原始的老房子本就不多,近些年长街又先后经历了水淹、火灾。如今长街上的13号民居是长街上唯一保留下来的老房子。
顺着居民的目光看去,记者看到这间民居是全木质结构,不仅门窗是用木头做成的,甚至墙壁都是由木板制成的。由于建成时间再加上很久没有人居住,整间房屋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相比起周边的新式房屋,它显得那么破旧,但是在一代代长街人的心中,它永远是这个街上最珍贵的房屋。
B 述 讲
这条长街原是镇中心
讲述人:曹启伦(50岁 余家场长街居民)
说起关于长街的事情,从小生长在这里的曹启伦就打开了话匣子。“原来这里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个戏台,附近赶场的居民都喜欢到这里来听戏。”曹启伦指着家对面的围墙,一边比划,一边对记者说。
在曹启伦儿时记忆中,余家场长街是小镇的中心,是一个很热闹的地方。因为一到特定的日子,方圆数十里的居民都会聚集到这里赶场。那时候,赶场是一件大事,居民们会带着自家的物品到长街上售卖,同时也会购买一些家里需要的日常用品。那时的长街总是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这里是邮局,那里是供销社,公安在前面那间房间里。”曹启伦指着长街两旁的房屋对记者说。记者走近这些房屋发现,这些地方现在已经成为民居。曹启伦介绍说,现在住在里面的多是外地人,长街上的很多老居民或是搬到了新街,或是到外地打工去了,长街上的老居民现在已经所剩无几。
曹启伦说,他年轻的时候,和很多青年人一样,厌倦了这个一眼就能看到底的长街,所以跟随着打工潮,也到外地去闯荡了一阵子。但就如父辈告诉他的那样,在家万般好出门事事难,外面毕竟不是他的家。就在有一年的中秋节,还在工作的曹启伦接到了家人的电话,就是从接到电话的那一刻起,他决定回到家乡,回到他熟悉的长街。
如今,曹启伦和妻子在长街上的老屋居住,生活过得很惬意。“没事可以和老邻居们话话家常,回忆一下以前的生活。我儿子也快大学毕业了,我希望他也可以回到长街,回到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曹启伦笑着说。
C
故 事
街上的老树见证他们成长
讲述人:周三亮(52岁 现居住在万州城区)
周三亮和曹启伦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虽然现在居住在万州城区,但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回到长街上的老屋居住。
周三亮家的房子和曹启伦家是紧挨着的,他告诉记者,最难忘的就是儿时和发小在一起玩耍的时光。
时间回到四十多年前,那时的周三亮和发小们还没到上学的年龄,玩耍是他们的必修课,当时在长街上有三棵黄葛树,分别在街口、街尾以及那座寺庙里。周三亮笑着告诉记者:“在那三棵树上都有着我们的脚印,我们一般大的这些人里,不少人都从那三棵树上摔下来过。”小男孩总是淘气,每次从树上跌下来后都会哭着回家找父母,在治伤的同时,又被父母训斥一顿。每当有哪家孩子被训斥,街上的邻居都可以听到,被训斥的孩子还会被自己的同伴嘲笑,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擦干泪水后他们还是会继续去爬树。
现在,那三棵黄葛树只有寺庙中的那一棵还静静地呆在原来的地方,虽然寺庙不在了,孩子们长大了,但是那些美好的记忆将永远保存在周三亮和那群发小的脑海中。
D
传 说
余家场原本叫曹家场
“住在这里的老人们都说,余家场原本叫曹家场,后来由于余姓人家越来越多,最终因为一场纠纷,从此这里就称为余家场了。”罗书红看着街上的老房子说。
传说百年前的长街上,上街住的是曹姓居民,下街住的是余姓居民,那时的余姓居民没有曹姓居民多。后来,因为居住的人慢慢地增多,且来来往往的路人必须经过这里,长街也就成了小镇的中心。当时长街周围没有歇息居住的场所,看准商机的曹家人,就在这条长街上开设了一家客栈。
眼见客栈的生意越来越好,余家人有些眼红,后来和曹家人起了争执,两姓族人还为此打了起来。最后余家人获胜,这个地方的名字也改为了余家场。
事情已经过去了近百年,当时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场景,是不是和传说中的那样,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如今生活在长街上的各姓居民,大家都如亲人一般的亲密友好。
记者手记
阳光下的长街显得那么宁静美好,时光就像是一台无声的摄像机,悄悄地记录着小镇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历经百年的长街,来来去去多少人,其中的故事或许只有它知道。
不管长街如何变化,土生土长的长街人不管走到哪里,这里是他们的根,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