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月31日至4月30日,山东省文化厅在济南分别举办四期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将全省非遗十大类别共计312名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全部培训一遍。培训班根据传承人知识结构、技能特点、专业需求等,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受到传承人的欢迎。
培训期间,主办方在课程设置、培训计划、内容安排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山东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根据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尤其是传承机制建设的现状,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对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如何提高对传承人的管理服务水平、传承人如何履行好传承职责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体现了政策性、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
同时,培训班注重专题性,突出培训实效。在2012年对全省所有省级传承人进行非遗基础知识培训、注重普及性的基础上,此次培训更加注重专题性。主办方按照门类相近、人数适中的原则,分别设置了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民俗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传统戏剧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主讲嘉宾均为省内外有权威性、影响力的知名专家教授,就如何推进本门类项目的保护传承进行授课,详细梳理了全省本门类非遗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传承人项目传承、收徒传艺提出了意见建议。
注重本体性,突出经验交流是本次培训班的一个亮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性是活态传承,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和言传身教进行传承。为充分展现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的成果,加强传承人之间的交流,本次培训班由各市各有关单位推荐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具有创新做法、借鉴意义的学员上台介绍经验,突出传承人的本体性。参训学员纷纷表示,通过听取同行们的经验介绍,既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共识,又明确了努力方向。
此外,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传承人的传承成果,主办方根据各门类的特点,引导学员采用PPT演示、现场展演、视频播放、现场提问等多种形式介绍经验,与其他学员、主办方形成了良性互动。比如表演艺术类的舞蹈、戏剧、武术等门类的传承人在进行经验交流的同时,会进行现场表演或展演。专家授课结束后,主办方积极为专家和学员牵线搭桥,学员可以现场就有关问题向专家提问,达到了解疑释惑的效果,增强了互动体验。
(苏 锐 蒋士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