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江苏唯一入选项目,也是扬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再次参评
■原址拟建展示馆,扬州城遗址明年力争正式列入国家名单
本报记者 王鹏 孔茜
提示语
昨天,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联合主办的“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初评揭晓,在43个入围名单中,《扬州蜀冈古城址的木构及其他遗存(战国至南宋)》上榜。在未来的一个多月中,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全国73家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将从中投票产生25项进入终评,结果最快将于4月10日左右正式公布。
去年,隋炀帝墓获评“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仅隔一年,扬州又一考古成果《扬州蜀冈古城址的木构及其他遗存(战国至南宋)》,作为江苏唯一一项考古发现,冲刺“全国十大”。不仅如此,这也是继1993年扬州唐城遗址获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该遗址第二项冲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历史遗存,充分彰显扬州历史文化的深邃。
1问
冲刺“十大”底气在哪?
“战国木构涵洞”系国内首次发现,锁定楚广陵城
去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在唐子城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处历史遗存。经过数月的考古清理,这处遗址的原貌清晰地展现在考古人员眼前。
《左传》“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的记载,是扬州城目前可考的最早文字记载。由此节点算起,扬州城已有2500年。在此次发现之前,通过考古发掘确定的扬州城历史始于汉隋时期,这次发现将城址历史向前推进了至少150年。
今年1月16日,来自国内考古界的权威专家在扬举行论证会并出具论证结果——扬州蜀冈古代城址北城墙西段东部城门遗址中的战国时期木构涵洞创下了多项纪录:国内首次发现,结构极为考究,保存较为完好;扬州首次发现战国楚广陵城相关遗址;考古界首次通过实物证明扬州蜀冈古城址的木构及其他遗存有多次叠压,其时代从战国到南宋,有着近1700年的历史。
不仅如此,本次考古发掘的成果——隋唐时期遗存,极可能是史籍中记载宇文化及兵变弒炀帝时提及的芳林门,为江都宫城的探寻提供了新线索。
2问
扬州缘何连出考古成果?
“通史式”城市延绵2500年,地下文物分布极为丰富
去年4月,隋炀帝墓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仅仅一年,扬州又一项考古成果冲刺“全国十大”,原因何在?
市文物局副局长徐国兵表示,在国内,扬州是一座“通史式”城市,作为大运河的发端地,扬州在中国历史尤其是隋唐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去年“全国十大”的评选过程中,国内多位权威考古、历史、文化专家表示,在国内地方城市中,没有第二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像扬州这样多元。
在扬州,从事专业考古的队伍有两支,一是配合城市建设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考古发掘的扬州考古研究所,二是以扬州城遗址为研究课题的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这两支队伍各有侧重,保证了城市考古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2011年至2012年,国内顶尖的考古专业机构——洛阳考古钻探队对扬州城遗址进行全面勘探,面积达200万平方米,通过1米×1米的梅花桩布点,全面探明了该区域内的地下及水下文物分布情况。
此次战国木构涵洞的发现,就是在地下遗址情况探明的基础上,围绕推进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及配合唐子城、宋堡城水系疏浚工程而开展的一项考古发掘。考古结果精准而又惊喜,再次印证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城市留下了丰富的地下文物。
3问
未来原址有何保护措施?
拟建展示馆,力争明年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未来扬州城遗址考古更值得期待,这是因为在1月举行的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初步确定此处遗址也是隋江都宫芳林门城址所在地,下一步,扬州城遗址将围绕隋江都宫具体方位作重点研究,探寻这一千年谜团。
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说,《水经注》中有“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的注释,说明楚广陵城是就邗城故址增修而成,增筑部分当在邗城的西北。楚广陵城城址的确定,再次说明蜀冈这一地点在扬州考古发掘工作中的重要性,它是探讨邗城、广陵城和大运河的关系的关键点,也为今后探寻邗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徐国兵介绍,目前,新发现的战国木构涵洞遗址已进行回填。这是因为该遗址埋藏水下1700多年,如果不及时予以保护,可能会对文物本体造成损毁。未来市文物部门将配合扬州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计划在原址之上,建设展示馆,利用现代3D科技向市民及游客介绍该处文物发现。
“明年,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将正式公布,扬州城遗址力争由第一批立项项目,成为正式项目。”徐国兵说,文化是扬州最具特色的战略性资源,文物部门将在已有的保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历史文化,认真思考如何利用文化遗产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延伸阅读
扬州重大考古成果目录
1993年
扬州唐城遗址、高邮龙虬庄遗址荣获“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5年
宋大城西门遗址荣获“八五期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荣誉奖”。
2013年
隋炀帝墓获评“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