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文化地标 南锣鼓巷的前世今生

2015/1/12 11:21:04 点击数: 【字体:

文化地标 南锣鼓巷的前世今生

南罗鼓巷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锣鼓巷雨儿胡同,走进了两个四合院,和老街坊们聊起了家常,这着实让这条串联古今的古巷“火”了一把。如今再去南锣鼓巷的游客,除了寻找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与新北京的时尚符号以外,还必去习总书记走过的雨儿胡同留个影儿。

    原名罗锅巷的锣鼓巷是随着元大都一同建立而成的。如今走在古巷中,寻觅700多年的岁月留痕,参天大树还在,幽深的王府大宅和古朴的四合院还在,它们默默见证着历史风云,与此同时,琳琅满目的商店各显风情,演绎着都市时尚,真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在北京城里的每一条上了岁数的胡同身上,都有数不清的故事,但为何南锣鼓巷以及与它交汇的17条胡同成为了北京城的新旅游地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历史上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都在这里留下了生活的印记。出身于正白旗的清末重臣瓜尔佳氏荣禄曾住在菊儿胡同3、5、7号院;帽儿胡同35、37号院,原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的娘家,民国十一年阴历十月十三日(1922年12月1日),婉容就是从这里出门进入皇宫的。除了达官显贵,这里还曾经居住过齐白石、矛盾、顾孟余等文化名人,这为这条巷子平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齐白石曾住在雨儿胡同13号院。如今,这个院子是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的办公地点,继续延续着它与美术的渊源。后恩寺胡同13号,不同于周围的许多深宅大院,仅是一座两进四合院,但就是在这个小院中,茅盾先生度过了他人生最后7年岁月。

    在2005年以前,南锣鼓巷一带还都是十分破旧、狭窄的小胡同,随着一群文化投资者、艺术爱好者和休闲旅游者的介入,南锣鼓巷以及周边古巷将传统文化和创意产业相结合,迅速发展成交织着传统与时尚的新胡同文化。仅南锣鼓巷这短短的786米,就包容了餐饮、服装、特色小店、剧院等中西文化交融的文化产业。也正是这些不断更新并崛起的新生文化产业与悠久的北京胡同文化激烈地碰撞,才能让南锣鼓巷在游客心中保持较高的热度。如今,坐落其中的中央戏剧学院低年级部已迁址,但是高年级部却仍留在胡同里,因为这里有小剧场,有著名的“黑匣子”,有固定的观众群。每到学期末,连周边的老百姓都会来看看学生们的实习剧目,胡同里的商贩、老板们,也许就是四合院里的大妈都能谈谈戏剧,说说莎士比亚,这也让南锣鼓巷的小剧场声名远播。

    在南锣鼓巷,这样的情景会经常出现:老人们坐在马扎上聚精会神地下象棋,手拿糖葫芦的孩子边吃边走;操着各种口音的游客打听中央戏剧学院小剧场在哪儿,也有询问茅盾故居和齐白石故居在哪里的。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铺面——奶酪铺、冰激凌店、酒吧、咖啡店、台湾小吃店、港式甜品店、湘菜馆、川菜馆、意大利比萨面馆、书茶社、青瓷店、手工银具店、文玩字画店……应有尽有;老北京工艺品也是琳琅满目——兔爷儿、吹糖人、剪纸、风车、木陀螺、千层底布鞋、京绣、京扇、京剧脸谱……带着古风京韵;文化活动更是丰富——不过百人规模小剧场话剧、十几二十几的观众相声专场、两三成团的人力车胡同游,还有吹糖人、捏面人这样的老北京手艺都成了这里的演出节目,让人不虚此行。

    现在,在南锣鼓巷北口不远的东侧街旁一面高大的磨砖对缝的青灰色老墙上,砖封的门洞上仍可见“万庆”二字,这里原是民国初期的北京五大当铺之一的“万庆当铺”。西侧街77号店铺门口边竖着的一块高1米的汉白玉水准点石碑,它的两侧分别镌刻“实测北京水平”、“京都市政公所”……久远却又充满朝气的古巷,你可能时隔数年后再来光顾,或许不少店铺已经改头换面,但古巷依旧稳重、踏实地拖着岁月在行走,你会发现,其中透出的现代气息、文化味道却越来越浓烈。

    作者:刘孝存 (作者为著名文化学者、民俗专家)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5-01-12)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