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金沙遗址黄金面具揭秘

2014/12/31 19:32:01 点击数: 【字体:

金沙遗址黄金面具揭秘
 

 

    张  擎

    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面具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成为一种纵贯古今的重要文化现象。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出现的面具,其造型、功能也各不相同,在古蜀文化中,面具被赋予了独特的内涵,是古蜀先民精神世界的折射。金沙遗址曾出土了两件3000年前的黄金面具,神秘而华贵,在它们的背后,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黄金面具面世

    2001年2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区西北金沙村考古工地上,一块露出金色的泥土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拨开泥土,原来是一件小巧玲珑的金面具。器高3.7厘米、宽4.9厘米、厚0.01厘米至0.04厘米、重5克,圆脸圆颐,双眼、大嘴镂空,鼻梁高直,嘴形似乎还略呈笑意,富有极其神秘的色彩。小小的金片竟能雕琢成如此写实的人面像,精致的做工让人们惊叹不已。

    2007年2月,在时隔6年之后,金沙遗址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离金面具不远的一个圆坑内,考古学者无意看见距2006年发掘面下不足3厘米处,显露出一个金光灿灿的小角。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把这件金器连同泥巴一起取出时,它已经被揉成一块皱皱巴巴的薄面饼,无法辨识器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毅慢慢剥离上面的泥土,经过初步延展处理后,他看见一双大大的眼睛……原来是另一件金面具!金沙遗址又一件国宝级文物就此出土。这件金面具形体较大,宽19.5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重46克,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同时期形体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金面具。其造型与小金面具有所不同,面部呈方形,额齐平,长刀形眉凸起,大立眼,三角形鼻高挺,有两个鼻孔,阔嘴,长方形耳朵,耳垂处各有一圆孔,下颌齐平,内折,显得十分威严。两件金面具的面世,让人们对金沙遗址有了越来越多的疑问。

    工序复杂 制作精美

    经过化学成分分析表明,两件器物都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地质调查证实,黄金矿藏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和盆地周缘有广泛的分布,矿石种类以砂金为主,这些地区往往有品位很好的金矿分布,这些金矿很可能是金沙遗址金器原料的来源地。

    两件金面具含金量均超过80%,其制作工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先用自然砂金加工、热锻成型,再整体锤揲成形,成形时应垫有模具。具体的锤揲方法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以专门制作的人头像或人面像为模具,将黄金锤揲成形后,再用生漆等黏合剂将金饰件面罩粘贴在青铜的人头像上;另一种可能是直接以需要用黄金装饰的青铜人头像作为模具,将黄金皮锤打在需要装饰的人像面部,并使之附着牢固。从金面具比较厚实、边缘有铆接痕迹等现象看,似乎采用的是第二种成型方法。金面具大体锤揲成形后,再采用剪切、雕刻、镂空等多种手法进行修饰,随后对表面进行抛光处理,以使其光亮,最后用铆接和粘贴等方法将其固定在其他器物的表面。如此精致且具象的金面具,堪称同时期金器加工工艺的经典之作。

    黄金面具作何用?

    两件金面具均出土于金沙遗址祭祀区内,金沙遗址祭祀区是古蜀王国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公元前1200年至前650年)一处专用的滨河祭祀场所,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在这一区域内,目前已发现了60多处与祭祀相关的遗迹,出土了6000余件制作精巧的金、玉、铜、石器等,以及数以吨计的象牙、数千枚野猪獠牙、鹿角和陶器,这些珍贵的器物都是古蜀先民用来奉献给神灵的神圣祭品。其中,在大金面具出土的小圆坑内还发现了许多红色的泥土,为什么这些土会是红色的呢?因为土里掺杂了大量的朱砂,远古时期,人们认为器物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朱砂就是这些器物在奉献给神灵之后所流的血液,这实际上是古代血祭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因此,金面具很可能是古蜀国举行神秘宗教祭祀活动时所使用的。

    经过考古学家的仔细观察,金面具表面虽打磨得十分光亮,但内壁却较为粗糙,且两件面具大小不一,因此,很可能不是用于活人佩戴的,那么,它在祭祀活动中到底是怎样使用的呢?考古资料显示,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的两个祭祀坑中曾出土了金面具和铜人面具,是用生漆加黏土调和而成的粘贴剂粘贴在青铜人头像上的,这种粘贴剂在金沙遗址出土的很多器物上也广泛使用,因此,专家推测,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很可能也是粘贴在青铜人像或木质人头像上的。

    关于铜人头像,有学者认为是“专门从事宗教祭祀活动的巫师形象”,还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代表不同世代或不同身份的接受其祭祀的祖先形象”。而中国古代巫师佩戴面具,主持祭祀仪式的记载在文献中早已有之,说明这可能是一种相当久远的习俗。巫师在降神过程中戴上面具,以仪式、献祭或歌舞的形式祈求神灵降临,与神灵融为一体,便能代表神灵说话。此外,面具又是神灵降临时寄居的场所,人们可能将其陈设于宗庙或祭祀场所内,以随时迎接神灵的降临,并接受人们的朝拜。面具在古蜀人的精神世界里,不仅是一种通神的工具,更是一种娱神的法器,以极其珍贵的黄金面具覆盖于青铜人头像上,不仅显示了其崇高的地位,更是为了让神灵欢娱,以此得到神灵的庇护。它们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揭示了古蜀社会祭祀活动的昌盛,反映了古蜀先民独特的崇尚心理和精神世界。

    为何大小各异?

    我们仔细观察这两件黄金面具,便会发现它们不仅造型不同,大小差异也十分明显,而综观金沙遗址出土其他器物也是如此,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

    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的两个祭祀坑中曾出土了6件金面具和24件铜人面具,从造型风格上看,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金面具与之极为相似,都显得棱角分明,带有一定夸张意味,这说明了金沙与三星堆遗址有着紧密的承袭关系,金沙大金面具与三星堆金面具的制作时代应较为接近。而金沙小金面具线条圆润,脸部丰满,造型与大金面具迥然不同,且具有较强的写实风格,在金沙遗址曾出土了一件青铜小立人像,人像高仅14.6厘米,小金面具的面部形态尤其是眼睛形状与之尤为相像。此外,金沙遗址出土的其他许多青铜器、玉器等造型也都十分小巧精致,这些器物大小的差异很可能是反映了一种时代风格,说明金沙小金面具等器物的制作年代与大金面具相比相对较晚,当时的人们在对器物的大小、造型及审美的观念上已发生了一些改变,三星堆时期造型夸张、体型巨大的器物逐渐被金沙时期的小巧精致所取代,细腻写实的风格成为了时代的主流。因此,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两件造型各异、大小不同的金面具。金面具作为古蜀人在祭祀活动中所使用的通神娱神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象征意义也显得更为浓厚。

    金面具渊源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有学者认为,它采借、吸收了西亚近东文明的类似文化因素,由古蜀人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加以改造创新而成。也有的人认为,金面具体现了基于中原技术的地方文化因素。究竟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面具体现的是西亚近东外来文化因素还是自成体系?这恐怕还需考古学家们作进一步的考证。

    (作者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4-12-31)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