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山东经验”

2014/12/12 10:26:22 点击数: 【字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山东经验”

王德荣创作的剪纸作品《年年有余》。张卡 摄

    孙丛丛

    日前,“齐鲁非遗大讲堂”在山东颐正大厦开讲。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作了题为《新形势下弘扬传统文化的机制建设与制度保障》的授课报告,梳理并阐释了山东在挖掘非遗项目及对齐鲁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挖掘、阐发中的亮点工作和未来展望。

    与此同时,省直及各市文广新局下属的非遗保护单位就非遗保护中的经验与做法展开介绍与交流。

    抢救性挖掘濒危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方式和重要内容,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凝练、积淀形成的精华。提起非遗,人们有这样的共同认识和记忆,但不可回避的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一些凝结着某一地域民风民俗的非遗项目仍面临濒临消亡的传承困境。

    据李国琳介绍,山东省近年来部署开展了城镇化进程中非遗资源普查,截至目前,全省普查各类线索110多万条,整理项目5万多项。基于抢救性保护原则,一些历史文化价值高、生存状况濒危、传承困难的非遗项目优先列入四级名录体系。

    大弦子戏是流传于鲁西南的地方戏,是在元明俗曲小令的基础上形成的弦索声腔剧种。而自上世纪60年代菏泽市大弦子戏专业剧团被撤销后,这一剧种一度沉寂了40余年。为抢救这项濒危遗产,菏泽市大胆尝试跨剧种依团代传, 以现有的山东梆子和枣梆两个剧团为依托,培养了大弦子戏骨干演员15人,并根据大弦子戏民间艺人王秀兰的口述,挖掘整理传统曲牌与音乐唱腔,于今年恢复上演了传统剧目《两架山》,有效破解了该剧种“有技艺无人传”的传承危机。

    目前,山东有滨州剪纸、诸城派古琴等8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53项,省级非遗项目555项,市级非遗项目1957项,通过抢救性保护,沾化渔鼓戏、扽腔等210多个项目恢复或新建剧团和传习所,另有泰山皮影戏等100多个项目重获生机。

    人本性保护彰显活力

    非遗传承,归根结底要靠传承人和行之有效的传习活动。在非遗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山东省积极引导、鼓励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激活了非遗项目的良性传承。

    具有200年历史的同顺德画店传人、现已87岁高龄的杨洛书是杨家埠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18岁起开始创作木版画,所创作的《水浒传》、《帝王图》等无不构图奇妙,栩栩如生。杨洛书至今坚持收集古版年画,拥有画版1220余套6000余块。他还在当地建起了木版年画传习所,利用自己的作坊,开展技艺传承。如今,杨洛书的作坊每年产年画100余万张,慕名学艺的徒弟不计其数,他不仅令年画这一非遗项目得以创新发展,还将杨家埠打造成了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一道风景。

    核雕是潍坊市的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过去,传承人靠单打独斗,存在严重的门户之见。近年来,潍坊市文化主管部门在非遗保护中注重人本性的保护,倡导既做保姆又做媒人的服务理念,一方面,为传承活动提供传习场所,一方面通过传习补助等扶植政策引导传承人收徒、传艺,近年来,培养了核雕技艺的大批中青年人才,使过去因传承谱系森严而受制约的核雕技艺得以创新发展。

    据山东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姜慧介绍,山东目前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0名,省级传承人324名,市级传承人1571名,为在传承机制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保护策略,山东通过完善各级财政配套补贴,加强传承能力和本领培训,鼓励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进广场、进军营、进企业等策略,对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提供支持。

    整体性保护稳步推进

    众所周知,非遗并非为单一存在,而是与人们的精神、情感或生产生活形态互为表里,山东在推进非遗保护过程中,尤为重视创造整体性保护的社会环境。

    为保护非遗传承中的文化生态,山东制定政策、积极引导,并建立了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体系。据李国琳介绍,2010年,山东省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在此基础上,山东省分别于2010年、2012年设立了8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以台儿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台儿庄运河文化属于具有典型特点的区域文化,代表了明清时期鲁南地区运河商业文化的发展盛况,台儿庄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于其所属的区域中,同时,运河文化与地域文化交流、融合的变迁历程与当代人的生活现状交相呼应,彰显着齐鲁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同时,山东还通过文化惠民、非遗立法等举措推进非遗的整体性保护,营造非遗传承的良性生态,将非遗打造成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不听四平调,晚上睡不好觉。”菏泽金乡是鲁西南有名的戏窝子,四平调、山东大鼓、山东坠子等民间艺术在该地盛行,近年来,该地创造性提出“到曲阜朝圣、到金乡听戏”的理念,将非遗项目挖掘与送戏下乡、一年一村一场戏相结合,打造了一支由民间各剧(曲)种组成的民间艺术团,通过百姓大舞台的基层演出活动,引领群众参与,不仅挖掘了特色非遗项目,也打响了地域文化品牌。

    另据李国琳介绍,日前,《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列入省地方立法计划二类项目,该条例的制定将为非遗保护的后续推进提供法制保障。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12-12)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