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古村制砚技艺流传1300余年 逾九成村民以此为生

2014/10/8 14:54:09 点击数: 【字体:

  “细润如玉,扣之无声,储水而不耗,发墨而不损毫。”名列全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溪名砚如今已经成为肇庆乃至广东的文化名片。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由全国政协、省政协联合举办的“中国端砚精品展”将于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进肇庆制砚古村白石村,发现该村九成以上的村民仍然以砚台制作为生,而古老的制砚技艺虽然历经1300年之久,依然被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散发出勃勃生机。

  老师傅一月出一方砚台

  一张木桌,一盏台灯,几把刻刀,这便是端砚制作艺人所有的家伙。肇庆最集中的端砚制作地位于白石村,在这个以砚为耕的村落,让记者颇为震撼的是制作师手中十多把的刻刀,直径只有5毫米,形似小铁棒的刻刀或长或短、刀锋或尖或圆,却没有任何花纹雕饰。

  然而就是这样朴实无华的小刀,却可以变换出深刀、浅刀、斜刀,细刻、线刻、缕空这些炫丽的雕法。行云流水、刀走龙蛇,一方方价值不菲的砚台就在制砚师傅的手中诞生。

  一个刀功了得的老师傅,一个月也就出品一方砚台而已。从选料、维料、开璞、设计,到雕刻、打磨、洗涤、过蜡、配盒,一方砚台的出品总共需要十二道工序。精细的手艺活还考验的是眼力劲,为了保证光线充足,制砚台一般放在有充足光源的窗边,此外,每张桌上还额外配备一盏台灯。

  品鉴端砚的石品也有一番讲究,肇庆市博物馆代理馆长陈建林介绍,鉴赏端砚石品一靠摸,摸上去细腻、温润如玉者为上品。二看品,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的是天青,白如晴云,吹之欲散的是鱼脑冻,净嫩如柔肌,“如凝脂的是蕉叶白,如细尘掩明镜的是青花,以及珍稀的石眼、金银线等,拥有这些石品堪称端砚石中的极品,市值1.2亿元的老坑《清明上河图》砚便是这样一方砚”。

  从古至今,肇庆端砚制作历来以家庭作坊为主。清代末年,白石村便形成了程、罗、蔡、郭、梁、李等制砚世家。据白石村村长罗毅健介绍,砚台的加工制作是白石村人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代代相传,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目前该村将近300户人家,90%以上的村民从事端砚的制作业,如今正迎来白石村制砚的最鼎盛时期。

  端砚价格10年升值数十倍

  在肇庆,端砚石最优质的资源都集中在西江羚羊岭斧柯山一带,1300多年来,这里共开采过几十个砚坑。据肇庆端砚协会秘书长王建华介绍,在这些砚坑中,尤以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等十个坑出产的砚石品质最好,“其中开采于唐代的老坑以细润如玉,扣之无声,储水不耗,发墨不损毫的优良石质当之无愧地排在名坑榜首”。

  目前,这里已经发展成为砚坑紫云谷景区,每年吸引几十万人前来探究千年的开采文化,寻觅散落在端溪水中的宝石。2000年,为保护端砚这一不可再生资源,制止滥采盗采砚石,肇庆市封闭了包括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等端砚名坑在内的全部坑洞。

  近十年以来,因材料来源紧张,端砚材料的价格不断上升,“以前两三千元一方,现在差不多要十万元,升了有数十倍,制作好的砚价格升得更快。”端砚制作大师黎铿表示,珍稀的资源加上精湛的雕刻技艺,正在使得端砚的交易价格越来越体现出鉴赏收藏的价值。

  价值的攀升使得肇庆端砚产业逐步壮大。自2000年国企改制之后,肇庆端砚企业已全部市场化,去年企业及作坊发展到2000多家,产品主要销往国内、中国台湾地区、日本等华人地区,产业结构也从单一的生产端砚扩大到涉及旅游、食宿、交通、商贸、房地产、文化创意、文艺创作、教育等多产业的综合体系,目前行业综合年产值近20亿多元。

  如今,肇庆正争取成为“中国砚文化产业基地”,首期建设的中国端砚展览馆已于2010年9月建成对外开放,未来肇庆将规划建设一个以砚村、砚坑、砚岛为平台,以中华砚文化为主题,集科普教育、探秘寻宝、艺术创作、体验制作、人才培养、旅游观光、商务会展、休闲购物、体育健身于一体的中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集聚园区。

  南方日报记者 骆骁骅

  实习生 唐易婷 通讯员 施志全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南方日报(2014-10-08)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