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广东黎槎八卦村:与洪水共生

2014/9/5 16:57:17 点击数: 【字体:

    近年来,以八卦为名或者出名的村子,应当首推浙江省兰溪市的“诸葛八卦村”。广东省高要市回龙镇的黎槎村,大概是第二个称为“八卦村”的村子。黎槎村成村于南宋,初时为周姓人居住,明永乐年间苏、蔡两姓族人从南雄珠玑巷迁至此处,逐渐发展为大姓。村子总平面呈圆形,直径约200米。村子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月牙形大水塘。黎槎村民按宗族和房派分片居住,分为10个里或坊。每个里坊开一个坊门,门外有台阶通往低处的环村路。民居中间错落分布着18个祖堂。坊门外分布有9个酒堂。酒堂旁边有古榕树及小广场、古井等公共设施。

    从形态上看,黎槎村比诸葛村更像八卦:第一,它的轮廓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圆形;第二,它一排排横向布置住宅,和构成八卦图案的一个个“-”或“--”很接近。

    黎槎村的建筑为什么是一排排的从中间向外拓展呢?这与它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黎槎村所在的区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中间不但有珠江第一大支流西江穿流而过,还有新兴江、宋隆河等多条支流穿过。丰沛的水源和平坦的地势,造成水患频发。在1975年建成宋隆河大堤之前,这里几乎年年发生水灾,水位经常到达各里坊门的屋檐。经常遭受水灾的黎槎村,很多人家都备有一艘木船,一旦涨水就划船到附近较高处的“牛围屋”去避难。“槎”字,就是木筏子的意思。村民们说,水灾时只有屋顶露出水面,就像一片片筏子,所以村子就叫“黎槎”。

    对于洪水,黎槎村民除了随时做好避难准备外,在村落结构和建造技术上也有独特的应对方式。首先,黎槎村先民选择了排屋这种建筑形式,因为它平行于洪水所形成的岸线。相对于梳式布局导致位于前排的建筑比后排的更易于遭水淹,采用横向布局的排屋虽然并不能解决被水淹的问题,但它可以解决公平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让村民们在洪水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点还体现在黎槎村特殊的居住方式上。

    黎槎村的住宅极为狭小,房间多在5平方米到6平方米之间。凡是到黎槎村参观的人,无不为这么狭小的房屋感到惊讶。黎槎村以核心家庭为基本生活单位。不过,黎槎村的住宅在使用方式上却相当特殊——家庭功能被打散到一个个小房间里,几乎每一个房间都对应着一项功能,而且这些房间的分布极为分散。比如现任村支书蔡赞源回忆他小时候的住房:祖堂的两间廊房给祖母住,一间卧室,一间厨房;祖堂下方的一排房屋中有两间房,一间是爸妈住,另一间给他和兄弟们住;再下方的一排房屋中又有两间房,一间是爸妈的厨房,另一间给兄弟们住。除此之外,还有两间房,一间是柴房,另一间是牛棚。房屋总计有8间。

    黎槎村民之所以采取这种特殊的居住方式,也和洪水有关。房间的面积小而统一,就具备了极高的适应性——每一个房间都可以随时转为卧室、厨房、柴房、牛栏或猪圈。因为每一家人都是既有高处的房间,也有低处的房间,所以在部分房屋被洪水淹没之后,仍有其他房屋可以继续使用,使得主要功能房屋尽量不受洪水影响。

    当然,这种交叉居住的生活方式在客观上增加了村民的交往机会,这有利于保持家族或整个村集体的团结。同时,这也体现了平均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房屋的面积、位置、朝向等都差异不大,家庭经济状况只体现在房间的数目上。超强的宗族集体凝聚力,是要靠抹平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来获得的。

    解决了公平性的问题还不够,还得解决技术问题。黎槎村至少有一半的房子是经常被水淹的。如果这些建筑没有很好的耐水性,就得经常重建。黎槎村的建筑全部为青砖木构体系。青砖的耐水性较好,而且青砖的黏结和嵌缝材料是用石灰和桐油舂制而成。在古代,这是一种用来密封木船的板缝的材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泡水后的坍塌危险。

    根据住宅各项功能的重要性不同,黎槎村民们做了防洪位置上的区分。同样的思维也用在了祠堂建筑上。黎槎村的祠堂,祭祀和聚会功能是分开的,演变成为祖堂和酒堂两类建筑。我们认为,这种分化也是源于洪水。越高的地方,遭受水灾的机会就越低。祖堂作为祠堂的祭祀空间,因为事关神圣,也要往高放。于是,祠堂的宴饮空间就只好分离出来,放到低处去了。

    在黎槎村附近,有稻田“十年无三收”之说,即因为经常被水淹,水稻十年里能有收成的不到三次。这个说法有夸张色彩,但也的确说明,不管对于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黎槎村的选址都不理想。既然如此,为什么从建村至今的600多年间,村民一直坚守在这里呢?

    我们猜测,这或许是出于防御的考虑。黎槎村有很强的防御功能,村外有环村的两个大水塘,相当于护城河,水塘边各有一座三层高的碉楼,这是第一层防护;村内居住区的最外层建筑,对内开门,对外是连续的围墙,这是第二层防护;村内极不规则的巷道,很容易让陌生人迷路,是第三层防护。在防御上如此煞费苦心,说明当时的社会治安很不好,安全性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考虑因素。黎槎村民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地生存和发展,表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09-05)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