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号子”曾是体力劳动时代,民间最广为流传的曲调。但随着社会发展,机器代替了人工,“劳动号子”也随之慢慢被忘却。不过,在扬州仪征市大仪镇,有一名叫郭士芳的农村妇女,虽然从未上过一天课堂,却会唱100多首“劳动号子”,也正因此,她被评为扬州非遗传承人。当地为了弘扬这种有着时代记忆之称的民间曲艺,专门成立了“劳动号子传习所”。如今,该镇一所小学还在其课本教材中,收录5首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号子”教学生传唱,郭士芳也将被请进校园给学生上课。刘通 宋体佳
没上过学却熟记百余首“劳动号子”
据了解,今年63岁的郭士芳是仪征市大仪镇路南村人,其爷爷、父亲都是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也正因此,郭士芳自小就会唱很多歌曲,还经常随长辈一起参加演出。“我12岁就参加劳动了,那时候没什么机器,都是人工干的。”郭士芳介绍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队吃大锅饭挣工分,插秧时节田间很多人一起干活,秧号子的声音此起彼伏,遍布乡野。生产队里有人和郭士芳说,你别插秧了,拎个小板凳坐在田头唱民歌,把大家的劲提起来,一样算你的工分。也正是从那时起,她就成了当地“劳动号子”的领唱。
“开挖大仪水库修筑堤坝时,10来个劳力为一组抬着石头打夯,我一人领唱,其他人跟着吼唱,大石头砸在地上就是节奏,一个印一个印地往前赶,大家越干越有劲。”按照郭士芳的说法,一种劳动对应一种“劳动号子”,而随着季节不同,一种“劳动号子”又有好几首唱腔和内容完全不同的歌曲,“光秧号子就有好几首”,唱得久了,当地很多“劳动号子”她都熟记于心。比如夏季栽秧号子、秋季抬草号子、冬季打硪号子等,足足有100多首“劳动号子”她都唱得炉火纯青。也正因此,她被选为扬州市“大仪劳动号子”非遗传承人。
5首“劳动号子”入选一小学校本课程
据了解,“劳动号子”兴起于原始社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劳动号子”一度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几乎每个人都会哼唱两句。也正因此,郭士芳虽然没上过学不识字,但还是从父辈那里学会了百余首“劳动号子”。如今,机器取代人工,那种集体在田间劳作的场面,再也看不到了,“劳动号子”也逐渐被淡忘。
不过,在郭士芳看来,“劳动号子”非但带有浓重的时代烙印,还是一种凝聚着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这么看着它消失,太可惜。”郭士芳说,因为歌唱得好,她经常被邀请参加当地各种演出,有的村民家办喜事,也会请郭士芳去唱两段。对于这些邀请,郭士芳从未推诿,且从没收过一分钱。在她看来,这是一个让大家重温“劳动号子”的很好机会。
“我儿子、孙女都跟我学,唱得都还不错。”令郭士芳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孙女都对“劳动号子”有强烈的兴趣,特别是小孙女,刚满4岁就有模有样地模仿一些动作。前段时间,她还在大仪镇政府的主导下,成立了一个“劳动号子教习所”专门教人唱“劳动号子”。昨天,现代快报记者在大仪镇采访时获悉,当地一所小学筛选“秧号子”“打硪号子”等5首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号子”,纳入校本课程,开学后将请郭士芳走进课堂教唱。
“劳动号子”一首
秧号子(黄黄子)
领:种田的谷雨忙起来,说有说得好的。
伴:说你什东哉。
领:她呀说的,小小那个芒种把秧栽,依呀吆拗号子秧号哉。
伴:哎。
领:黄黄子。
伴:哎。
领:依呀那个小妹妹,哪家是你哥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