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对交河故城进行保护
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作为线路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6处遗产成为新疆的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26年终圆“丝路梦”
丝绸之路始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跨越陇山山脉,穿越河西走廊,经玉门关、阳关,抵达新疆。在新疆境内,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再经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和非洲。位于新疆境内6处遗产申报遗产区总面积4278公顷,缓冲区总面积7.53万公顷。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项目历时久,难度大,申报项目内容复杂,要求高,涉及面广,堪称新疆前所未有的开创性项目。
从1988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1993年新疆启动交河故城单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由于种种因素,未能成功。2006年8月,中国和中亚五国在吐鲁番召开丝绸之路申遗利益相关者国际协商会议, 通过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吐鲁番行动计划》,正式启动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12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确定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计划及时间表。新疆列入首批申遗名单的各遗产地,根据国家申遗工作计划,先后完成各遗产地既定工作计划任务。直到今年6月22日,丝绸之路申遗项目通过评审,新疆丝绸之路在走过了26年艰辛漫长的申遗过程后终于梦圆。
从2005年开始,在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丝绸之路新疆段大遗址抢救保护项目正式批准立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十一五”发展规划。该项目以新疆古代“丝绸之路”干道为主线,以文物集中的大型遗址保护区为重点,串联辐射2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5到8年的时间,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也全面提高了文物保护和管理水平,推动新疆文物保护事业的全面发展。
协调好保护和旅游发展
很多地方,申遗成功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游客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如何才能确保“井喷”的游客不会对遗产带来破坏呢?
“申遗成功是个开始而非结束。它对我们今后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局长盛春寿表示,对于新疆广袤的地区来说,除了做好日常维护、展示、宣传、游客接待等工作外,针对游人层次和种类比较多的特点,还将为不同的游客制定相应的接待方案,规划不同的旅游路线。
“过去,我们认为遗产地来的游客越多越好,旅游收入会增加。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我们首要考虑的就是遗产地的最大承载量。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保护管理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创新遗产展示理念,充实遗产展示内容,拓展遗产展示形式,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世界遗产的名头是一个金字招牌,但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限制,保护是前提,我们必须协调好保护和旅游之间的关系。”盛春寿说,“丝绸之路申遗是我们对全人类作出的对文化遗产进行最好保护的庄严承诺,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而非终点。今后,我们将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和要求,全面加强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保护工作将再升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古迹保护中心主任、申遗工作办公室主任梁涛告诉记者,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是复杂、系统的文物保护工程,同时也是国际科学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传统文物保护思维的冲撞。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是按照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准则评价体系,对遗产地的价值、保护、管理、监测等因素进行评估,在许多方面冲破了原有的保护观念。在申遗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国际准则、国际标准的介入,摒弃了许多陈旧的保护管理理念,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技术被广泛地吸收运用到实际保护工作中去。“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新规范、新技术的引进,特别是在新疆申遗过程中,各相关行业的智力参与支持,突破了文物保护行业的技术壁垒。同时,依照国际标准制定的各种操作规范成为实际工作的标杆,使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国际接轨,真正地走到科学保护的路子上来。”他说。
梁涛告诉记者,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对技术的使用会从法律层面、理念以及管理等多方面配合,实现了从单一的技术保护向法制建设、管理体系建设、服务能力建设、服务设施建设的全面覆盖。
“通过丝绸之路重点文物保护工程10年的项目实施,新疆逐步形成了一套集理念、人才、技术、科研、宣传为一体科学规范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模式。这也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的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梁涛说,下一步,将在已成立的自治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办公室及自治区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等机构的基础上,争取设立新疆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等必要的专业机构,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符合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要求。
此外,新疆还将建立健全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通过气象监测、文物本体及环境监测、安防监控、游客监测、反应性监测等内容,创建“风险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即时处理”的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模式,促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由抢救性保护转变为预防性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小各种风险因素对遗产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