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7月13日电 (记者 丁思)万里长城—嘉峪关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的保护维修备受世人关注。甘肃嘉峪关关城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张斌13日介绍,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技术相结合的修复技术,利用地震CT、地质雷达及三维扫描等科技手段对墙体结构进行“把脉问诊”,“量身制定”保护维修方案。目前,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工程正在进行中,今年年底将完工。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关城始建于公元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是明代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张斌介绍,因受西北地区风沙大、日照强等自然因素的破坏,嘉峪关关城的古建筑和城墙出现木构件开裂、油饰彩画起甲脱落、城墙表面风化、片状剥落、墙基掏蚀凹进、基础酥碱、开裂、压剪裂隙、雨水冲蚀等病害和土体失稳与排水不畅、砖体渗水酥碱等安全隐患。
2011年,国家文物局将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列为“十二五”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并于当年11月18日启动了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万里长城——嘉峪关实施全面系统的保护维修。
张斌介绍,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分为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工程、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设、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工程三个项目。其中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工程包括关城木结构建筑修缮、油饰彩画重绘、西罗城保护维修、墙体保护及防渗排水、夯土长城保护维修、防雷、安防、消防系统工程、长城第一墩崖壁锚固二期、防洪工程等10个子项目。
截至目前,关城木结构建筑修缮工程、油饰彩绘重绘工程、西罗城保护维修工程、长城第一墩文物保护防洪工程等四项工程已完工;嘉峪关关城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等三项工程已接近尾声,城墙保护及防渗排水系统工程等三项工程正在有序实施中。
“在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维修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原材料、原结构、原做法、原工艺的原则开展保护维修”,张斌说,维修过程中,采用传统夯杵夯打工艺,提高夯实系数和夯土的密实度,保障夯土墙体的坚固性;材料选用方面,选用的土质是和原始墙体土质一致的黄土,经过一段时间的焖制熟化后夯筑墙体,青砖海墁地面时则采用经过熬制糯米汁加白灰膏拌合的糯米灰进行铺砌。
现代科学技术同样也是修复关城必不可少的“好帮手”。张斌说,对墙体表面风化、片状剥落、墙基酥碱掏蚀等病害,该保护工程局部采用近年来土遗址保护方面使用比较成熟、保护效果比较好的PS(一种高模数的硅酸钾溶液)加固液和改性土等专利材料进行喷涂渗透和加固夯补,以提高墙体的抗风化、抗雨淋能力,切实有效的保护夯土墙体。
在勘察设计阶段,该工程还采用高密度电发、地震CT、地质雷达及三维扫描等科技手段对墙体结构进行勘探,了解墙体内部结构及病害情况,并对墙体土质成分进行化验分析,“量身制定”保护维修方案。
据悉,2014年6月22日,随着“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增至47项,甘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总数增至7处。这是继1987年敦煌莫高窟和万里长城—嘉峪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时隔27年,甘肃首度新增甘肃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等5处世界文化遗产。
对此,甘肃将迎来一阵旅游热潮,对于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任重而道远。张斌介绍,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后,嘉峪关关城还会继续受到旅游参观过程中人为因素和风蚀雨淋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产生一些病害现象。他们将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日常监测和保养养护,对发现的一些病害及时进行治理,预防病害发育对遗产造成更大的危害。
另外,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的建设,将建立健全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通过气象监测、文物本体及环境监测、安防监控、游客监测、反应性监测等内容,创建“风险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即时处理”的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模式,促进万里长城—嘉峪关保护管理由抢救性保护转变为预防性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小各种风险因素对遗产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