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竹镇手狮舞重新焕发生机。 资料图片
中马灯:岳飞对阵金兀术。高晓平 摄
化为佛像的石匠 栖霞区文化旅游局
5月底,“第三批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入选名单公示,名单中新增市级名录27项、扩展名录为8项,内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舞蹈、工艺美术、传统戏剧、传统医药、民俗等多个方面。这份名录将一批鲜为人知的民间非遗挖掘出来:例如秦淮的铜雕、画石,六合的手狮舞,江宁的万安脸子会,与高淳大马灯类似的中马灯、小马灯。本周六,确定入选的第三批市级非遗名单将公布。现在不妨跟着扬子晚报记者,抢先尝尝这道来自南京民间的“文化大餐”。 通讯员 金传春 孙乐 陆轩 杨军 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 薛玲
工艺美术篇
画石:利用石头原形进行艺术再创作
南京有自然生成石头艺术品——雨花石,也有艺人们的加工创作——南京画石。“历史上这些民间艺人主要生活和分布在南京的十里秦淮、方山、栖霞、窦村一带。”秦淮区文化局相关人士说。
艺人们利用南京地产的石头造型,基于原型、原色、原有的纹理,通过设计、勾线、设色、描绘、上光等工序进行创作。画石艺术的色彩通常是百姓所喜欢的大红、大绿以及金色、黄色等喜庆色彩,色调鲜明亮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一见钟情的艺术效果,通常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南京画石的创作题材,主要是民间所喜爱的人物如佛像、钟馗、阿福等,还有百姓所喜欢的动物吉祥物,造型如:鱼、虎、蛙、鹰、熊、龟等。“早年间,画石作为雅致的礼品。”
南京现在的画石艺人是年过五旬的吴超,他在秦淮区文化馆工作,是国家高级美术师,还被联合国授予“国际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他已经创作画石艺术近20年,“得意之作”近千件。还在东水艺苑社区开了一个艺术馆。
铜雕:这一传统技艺在全国系“独苗”
铜雕,即以铜为材料进行雕刻的工艺,它的艺术渊源可追溯至夏商周的青铜器。秦淮区文化局相关人士介绍,铜雕分为两类:一是铜刻,即在平面铜材上进行平面刻画,题材有绘画和书法等也称手工铜版画;一是圆铜雕,是用铜材进行立体雕镂,题材有人物、动物、几何图形等。南京铜雕以后者为主。“因为铜的硬度比较低,铜雕就是在原料上进行雕刻。南京铜雕在全国有着独特的地位,是国内唯一传承这一传统技艺的地区,影响极其广泛。”
2004年的全国美术展上,南京铜雕大放异彩,这背后是南京四代铜雕艺人的坚持。“清末民初,一位名叫朱秀庭的手艺人就在南京从事铜印雕刻了,尤其擅长制作铜印和铜钮。现在南京的两个铜雕艺人主要是他的第三代徒弟‘50后’万里进,和第四代徒弟‘70后’ 雷洪涛在做。”
虽然是“独苗”,南京铜雕传承形式也比较严峻。“主要是创作规模日益缩减、传承人存在着老龄化严重、技艺后继无人的现状,急需政府的大力扶持。”
戏剧舞蹈篇
竹镇手狮舞:春节走村串户演出成一景
在六合竹镇的不少传统活动中,常常能看到手狮舞的表演。舞龙舞狮的表演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而竹镇的手狮舞又有何独特之处呢?至今有200多年历史的竹镇手狮舞,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的纯手工制作工艺,或大或小的狮子全部是由竹子和铁丝制成,外边用宣纸裱糊,在舞狮师傅的手里,这些狮子可以挠痒、啃痒、狂欢……活灵活现。在清代,竹镇周边的来安、天长和六合县衙,每年都要请竹镇手狮到县衙大堂表演手狮舞。竹镇地区有上灯元宵落灯面的习俗,每年正月十二开始朝庙,十三正式上灯,十五正灯,十八落灯,手狮就会在竹镇徐松茂广场(如今民族广场)进行表演,场面热闹非凡。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在竹镇建立抗日根据地,为了抗日组建了文艺宣传队,以唱歌、手狮、高跷等形式发动群众支持抗日,竹镇手狮舞在宣传抗日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解放后竹镇手狮舞仍然活跃,尤其是在春节期间,走街串户,竹镇地区许多老少都会玩。1959年还曾应邀参加南京市政府庆祝国庆10周年庆典活动,后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废除。
现如今,竹镇手狮舞又得到了恢复与发展。竹镇文体服务中心制作了手狮12个,4个颈围45厘米的大手狮,8个颈围35厘米的小手狮,组建了一支表演队伍。手狮舞这一古老艺术重新焕发生机,为传承发展民间文艺,促进本地旅游、商贸、娱乐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万安脸子会:源于宋朝,纪念梁山好汉
江宁区湖熟街道万安村的“万安脸子会”是一种大型民间集体舞蹈。相传该舞蹈起源于宋朝末年。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二湖熟龙都东狱大庙庙会时隆重上演。舞蹈是根据天庭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化身为水泊梁山108将的传说,用紫檀木精工雕刻、彩绘成36天罡星的脸谱。据传,当时看到顶礼膜拜也无法感动上苍,美好的心愿得不到回报,依旧是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水泊梁山好汉故事的流传深深触动了他们,他们不再信神拜佛,而是把希望寄托在这些英雄好汉身上。
庙会时,在锣鼓、旗舞、扇舞、伞舞及叠罗汉表演的的伴奏及点缀下,表演者将脸谱戴在脸上(脸谱背面横插一小竹细竹,由表演者咬在嘴里)进行表演,遂称“脸子会”。每逢出会日,参与者约有100到200多人,阵容庞大,场面壮观。在当时名噪一时,方圆几百里享有盛誉。
从清末开始,脸子会的主办就由当地戴、谢、王三姓主持。江宁区文化馆陈馆长告诉记者,目前传承人中年纪最轻的都有68岁了,属于濒危非遗项目。“如果入选市级非遗,我们也希望脸子会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高淳“中小马灯”:并非大马灯的“儿孙”
除了国家级非遗的东坝镇大马灯,高淳区还有“中马灯”与“小马灯”,仿佛是祖父孙三代。“不过三者没有承接关系,都是以马灯道具的民间舞蹈。”
中马灯在桠溪镇金山下自然村。这里曾是岳飞抗金的古战场,桠溪镇保存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城遗址,即为岳飞抗金遗址。从明代开始,村民们根据岳飞抗金的事迹自编自导了中马灯。金山下中马灯由乐队和舞者组成,表演人员有60多人,主要表演者16人,一人配一马,其中乐队7人。头马以金兵为主:金兀术、小牛、金弹子、哈迷蚩、大鞑子、小鞑子、大鞑婆、小鞑婆;二马以岳家军为主:岳飞、高宠、张显、王贵、何元庆、岳云、牛皋、小牛等。演员们手持相应的兵器,策马交锋,再现了岳家军大战金兀术的战斗场景。
小马灯在桠溪镇跃进村,起源于明朝末年,由于在明朝末年遭受严重的干旱,村民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兴办了小马灯。该舞蹈由8岁至12岁的孩子组成表演队,总共有30多人扮演历史名人等人物,用走阵图的方法进行表演,同时配备鼓、锣、锵、长喇叭等乐器。明朝末年西舍小马灯的创始人已无法知晓,直到民国初期才有记载。自民国晚期直到2011年,在此中间停止表演70多年,2012年在当地老艺人的指导下,经抢救重新恢复表演。
“三个项目都在高淳桠溪国际慢城区域,当地将通过非遗项目展演,提升慢城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高淳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汪士延说。
民间故事篇
栖霞山千佛岩:最后一尊是石匠
栖霞山上的“千佛岩”享誉世界,其中有一尊像一手拿着凿子,一手拿着锤子。据说,这就是那个雕刻千佛岩的石匠。南朝时,皇帝来到栖霞寺敬香,就在菩萨面前许愿,要在栖霞山凿一千尊佛像。栖霞山脚下有个石匠,手艺无比高强,被委以重任。
从此以后,石匠就整日整夜不停地干,还差一尊时,太监赶来告诉他期限已到了,明天皇帝要亲自来朝拜石佛,一千尊石佛一定要在天亮前凿好。果然在当夜他就把最后一尊石佛凿成了。哪晓得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那凿好的最后一尊石佛不见了。当皇帝就要跑向最后一尊石佛时,石匠急了,急忙一手拿着锤子、一手拿着凿子,跳进了最后一个石窑,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皇帝叩了九百九十九个头,早已昏头转向了,见还有一尊,又扑通一声跪下叩了个头,朝拜完一千尊石佛就回宫去了,后来石匠就变成了最后一尊石佛。
梁祝传说:可能来源于高淳
梁祝的凄美爱情家喻户晓,这个传说的起源,也被各地争抢,但并没有确切的“户籍”。高淳此次将当地传说“华山梁祝”申报市级非遗,是因为通过考证,梁祝故里可能就是高淳。
汪士延告诉记者,胡适在北京大学的学生顾颉刚经过多年研究,认定南朝民歌《华山畿》是梁祝原型。一方面,《华山畿》歌词“开门枕水渚”、“泪落枕将去,身沈被流去”、“牵牛语织女、离泪溢河汉”、“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完全符合高淳的水文化景观;另一方面古汉语研究证实“华”与“花”是一对通假字,“畿”则是指国都附近的地方。“高淳花山之麓的固城,曾是楚国行都的所在地。从而断定《华山畿》中的华山就是高淳的花山。《华山梁祝》中所搜集记录的山歌则进一步说明了,高淳是吴歌《华山畿》的发祥地。”
“华山梁祝”在高淳民间口口相传,而且形成了山歌,例如在梁祝对唱中,祝唱:“一脚深来一脚浅,正好淹到口子边。”梁唱:“明明淹到大腿边,为何说淹到口子边?”梁唱:“游来一对大白鹅,水浅水深问白鹅?”祝唱:“后头母鹅叫哥哥,前头公鹅就是你这呆头鹅。”“这些歌词具有高淳方言特征。”汪士延说。
六合龙袍:地名来源有四种传说
说起六合的龙袍,不少人脑中闪现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那香气扑鼻的蟹黄汤包。已有100多年历史的龙袍蟹黄汤包,始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它的由来据传与乾隆相关,而龙袍的得名,其中一种说法也与乾隆相关。
相传乾隆六下江南时逢经龙袍,品尝了乡民们特地为其制作的蟹黄、蟹肉馅包子后龙颜大悦,连声赞美“好吃、好吃”,乡民们从此便把这种包子称为“乾隆汤包”。清朝末年,一位陶师傅在继承了“乾隆汤包”传统工艺的同时进行再加工,使汤包味道更佳,后更名为“蟹黄汤包”。以蟹黄汤包著称的龙袍,位于六合区东南角,与南京栖霞山隔江相望,据传龙袍因辖地有一龙袍圩而得名,龙袍圩又得名于龙袍洲。那么,龙袍洲又是因何得名的呢?龙袍这一地名的来历有四种说法,其中之一仍与乾隆有关。曾多次下江南的乾隆,有一年在仲春登上了栖霞山峰顶,远眺江北的瓜埠乌龟山,后又登上了大木船,向江北驶来。不料船航行至江中时突然狂风四起,巨浪翻滚,乾隆在惊恐中解下身上的玉带抛向空中,止息了狂风,又脱下龙袍撒向江面,镇住了巨浪,终于化险为夷。顺利地攀登上乌龟山,饱览旖旎的风光去了。江中流砂经过长久沉积,落玉带的地段成了玉带洲,落龙袍的地段成了龙袍洲。
第二种说法是,在元朝末年,因长期沉砂淤积,在瓜埠以南的江边长出一大片芦苇洲来,起初并无命名,后来百姓在江边洲滩上发现了被朱元璋派人暗杀淹死的小明王韩林儿的龙袍和玉带。人们便把今划子口河东侧的洲滩叫做龙袍洲。西侧的洲滩叫做玉带洲了。
第三种、第四种只有龙袍的传说。第三种是,当年刘秀为躲避王莽的追杀,骑马逃离河南,穿过安徽来到江边,乘一小船沿江东下,眼看王莽的战船快要追上来了,刘秀灵机一动,迅速脱下战袍掷于江中,江中立时长出一个龙袍洲来,挡住王莽的追船。待王莽绕过洲来,刘秀的小船已远去了。
第四种说法是,当年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垓下一仗失败后退至乌江,江中一渔夫欲渡项羽,但项羽自觉无颜去见江东父老。将坐骑乌骓马托渔夫送到江东,自己脱下战袍向空中一甩,又挥剑迎向追来的汉兵。这期间狂风大作,将项羽的战袍裹挟得直飞,飞过乌江,飘过长芦和瓜埠山,落到栖霞山北面的长江中,江中遂长出一个龙袍洲来。
>>>链接
南京市级以上非遗已达150个
“第三批市级非遗确认后,南京全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达到150个左右。这一批的最大特点是,大量增加了民间文学与传统医药的内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两项内容此前数量很少,例如民间文学前两批总数才不到10个。“传统医药的保护现在也上升到‘非遗’高度,此次推荐的5项都是‘治小病’,但与生活密切相关。确立非遗项目就意味着落实到人,特别是制作中药的药工,现在非常稀缺。”
市非遗中心表示,此批非遗项目公布后,很快就会确认相应的传承人名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60岁以上的实际传承人,每年有2000元的项目资金补助。
推荐入选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括号内表示保护地区或单位)
新增市级名录为27项
1、民间文学13项:“黄天荡的故事”(六合区);“龙袍玉带的传说”(六合区);“栖霞寺石匠成佛的传说”(栖霞古寺);“大报恩寺的传说”(秦淮区);“江南贡院的故事”(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乌衣巷的故事”(秦淮区);“桃叶渡的传说”(秦淮区);“沈万三的传说”(秦淮区);“胭脂井的传说”(鸡鸣寺)“华山梁祝的传说”(高淳区);“东山再起的传说”(江宁区);“汤山温泉的故事”(江宁区);“牛头宗的故事”(江宁区)。
2、传统舞蹈3项:“葛塘三花舞”(六合区);“中马灯”(高淳区);“万安脸子会”(江宁区)。
3、传统戏剧1项:“南京提线木偶”(秦淮区)。
4、传统美术3项:“南京风筝”(秦淮区);“南京画石”(秦淮区);“南京铜雕”(秦淮区)。
5、传统技艺1项:“徐氏毛笔制作技艺”(徐老三文化用品经营部)。
6、传统医药5项:“金陵瘰疠诊疗术”(江北人民医院);“火罐疗法”(六合区中医院);“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术”(南京诺宇医疗服务有限公司);“金陵洪氏眼科”(市中医院);“金陵中医推拿术”(市中医院)。
7、民俗1项:“南京吆喝”(秦淮区)。
扩展名录为8项
1.传统舞蹈5项:“手狮舞”(六合区);“麻雀蹦(龙都娃娃鼓)”(江宁区);“跳五猖”(高淳区);“小马灯”(高淳区);“龙灯(长芦龙灯)”(六合区)。
2、传统美术2项:“象牙雕刻(南京仿古牙雕)”(南京市德裕堂工艺礼品加工厂、南京市江宁区中帮雕刻工艺厂);“木雕(高淳木雕)”(高淳区)。
3、传统技艺1项:“南京板鸭、盐水鸭制作技艺”(南京和兴板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