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的每个周末,浙江衢州市常山越剧团都会在当地举办专场演出。这是解散了27年的原班人马再次聚首演出。每场演出,演员们都百感交集、倍感珍惜。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演员们的身段不再轻盈、面容不再年轻,但有的,是对越剧的一腔热爱、对舞台的无比认真。
让专业越剧团起死回生,让越剧在衢州再次唱响的背后是民资的注入。民营企业家为什么要办剧团?地方戏在民营资本的运营下怎么发展?记者来到衢州,一探究竟。
——编者
从解散到重聚
“为了近30年的等待,老团员从全国各地赶回来”
5月29日,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泓影山庄的周末剧场如约开场,廉政题材越剧《清官樊莹》吸引了不少乡亲前来观看。在演出现场,不大的剧场,却有着规范的舞台;并不奢华的舞美,却处处体现专业用心;不算年轻的演员们,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一丝不苟。
演员们来自浙江泓影·常山越剧团,这是常山县越剧团的原班底时隔27年后,再一次聚首演出。
常山越剧团前身为常山县越剧团,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以女子越剧演现代剧而驰名全省,尤以花旦力量雄厚而著称,花旦梁燕燕、赵碧云、吕金枝为浙江越剧界一代名伶。剧团先后招收了9批学员达百余人,演出大、中型剧目近百个,小戏60多个,被誉为“浙西越剧小百花”。
然而随着文化活动的日益多元,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剧团演出上座率日趋下降,收支失衡。1987年6月,常山县越剧团宣告撤销,剧团的团员们也各自散去。
直到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给越剧团再次组建提供了契机。一次聊天时,原常山县越剧团团长陈荣山对浙江常山金雄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志胜提到,他们剧团老团员观看杭州某越剧团的《清官樊莹》时,不少人都在感叹:要是这出戏由他们来演,那该多好啊!周志胜当即表态,如果真的能重新组织原常山县越剧团人员排演,他愿意提供经费资助。
“当时离剧团解散时隔26年,团员分散在全国各地,从事各行各业,要把这么多人召集起来很难。”陈荣山说。可是在陈荣山发出邀请后,昔日的团员们纷纷放下手中的事情,从全国各地赶来。
在常山文化馆负责县志编辑工作的原常山县越剧团副团长叶文华担任了编剧;已经75岁的导演金锁媛听到召唤,二话不说就从杭州赶来;在一家企业当会计的原常山县越剧团的当家小生姜新花,辞去工作专心排练……
经过主创对剧本20次的修改和演员的反复排练,2013年底,新编剧《清官樊莹》一经推出,就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和欢迎。首演结束后,在观众热烈的掌声和演员们激动的泪水的感染下,听着越剧长大的周志胜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常山唯一的越剧团办下去。
从玩票到事业
“我想要把更多的快乐、更多的文化产品传递下去”
记者在后台见到了剧团的老板周志胜,因为人手不足,周志胜几乎每场演出都亲力亲为,这场演出他就当起了调音师。周志胜坦言,出资办剧团,自己经历了“过瘾”到“热恋”的过程。
起先,对于资助上百万元排演《清官樊莹》,周志胜只是想“过把瘾”。为了重拍这场戏,周志胜用200万元买下常山一个山庄的经营权供演员排演、居住;花30多万元将山庄的歌厅改成排演厅;花70多万元购置专业的服装、道具、音响、乐器,添置商务车方便接送演员。但要维持剧团,还需要每个月1万元,这还不包括排练新剧,巡回演出的费用。
听说周志胜要贴这么多钱来经营剧团,很多朋友都笑他是“神经病”,但对周志胜来说,办剧团的快乐不能只用钱来衡量,“我想要把更多的快乐、更多的文化产品传递下去。”
目前,常山越剧团在泓影山庄定期举办驻场演出,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看戏。剧团还承担了文化下乡的任务,通过惠民演出,锻炼队伍。此外,他们也在不断推出新戏,争取更多的商业演出。
在周志胜看来,民营剧团灵活、高效。“民营剧团和民营企业一样,有着天然的求生本能,在市场中能够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周志胜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他们最新的一部戏需要的所有道具,自己动员全团人花了一天一夜就全部赶制出来了,而且制作质量丝毫不逊色。“在分配机制上,民营剧团可以打破论资排辈,集中力量吸引优秀人才。执行环节也很高效,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作演出上。”他说。
据了解,从2013年1月重组以来,常山越剧团年演出达80多场,一年排练了3部新戏。“我们需要拿出优秀的作品,因为这关乎剧团的生存和未来;我们下乡演出也不敢流于形式,因为这关乎企业的形象。”周志胜说,“这都有助于我们形成合力,走得更远。”
放眼未来
“农村是源,市场是金,品牌才是硬道理”
尽管剧团成立后面临困难不少,但周志胜认为,民营资本进入专业剧团、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大有可为。周志胜说,常山越剧团的发展壮大,对地方戏发展也产生了触动。
的确,在文化体制改革大潮中,不少转企改制后的地方院团面临着开拓市场、获得观众的艰巨任务。而在这过程中,地方戏该如何保存和发展,也备受瞩目。
常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苏新祥介绍,常山县是浙江省25个欠发达地区之一,这几年经济开始有些好转,相关部门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否可以由民营资本参与地方戏的发展,承担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我们出台了相关政策,民营剧团参与文化下乡活动同国有院团一样给予相应的补贴,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中。”苏新祥介绍。
据悉,常山越剧团参与文化下乡,每场可以有3000元的补助。但周志胜清楚地认识到:“除了政府支持,剧团的出路还是要开拓市场。要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吸纳民间各方资本,才能办成一个活力四射的民间艺术团体。”
周志胜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农村是源,市场是金,品牌才是硬道理。”对于剧团的可持续发展,周志胜有着自己的规划:可将农民身边的故事搬上舞台,再通过文化大篷车巡回演给农民看,同时将越剧融入旅游产业,走出一条“农家乐”发展之路,既推动常山旅游发展,又能确保剧团可持续运行。
剧团要走得远,不但要继续紧跟市场,维护剧团的文化品牌,还要不断创新。今年他们准备制作现实题材的越剧,拓展市场,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留下来。“今后,精品剧目还可以拍成电视剧或电影,形成多产业发展模式。”周志胜说。
“剧团还需要依靠政府一定的扶持,明年争取收支平衡。”对于未来,周志胜想得很清楚,“靠剧团挣钱是不可能的,保住就是胜利、演下去就是胜利。”
周志胜希望,他的举动能唤起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这个领域,让地方戏的传播常态化。“文化产业拥有光明的前景,民营企业也可抓住机遇,大胆尝试,找准资本和文化的结合点,繁荣地方文化。”(原标题:27年后 常山越剧团获重生 民资注入“浙西小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