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灵渠: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 一个至少符合三项申遗标准的运河遗产

2014/5/21 16:06:14 点击数: 【字体:


灵渠: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 一个至少符合三项申遗标准的运河遗产

田野上的灵渠秋色

灵渠: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 一个至少符合三项申遗标准的运河遗产

烟雨灵渠

灵渠: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 一个至少符合三项申遗标准的运河遗产

大小天平和铧嘴
 
    千古之渠历经两千年风雨而不朽    在广西桂林的兴安县,有一处堪与长城相媲美的伟大工程,那就是世所罕见且保存完好的古老人工运河——灵渠。它是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据汉《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为了将岭南百越地区纳入中国版图,“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进军岭南。但是,百越民族的顽强抵抗,加之山路崎岖,粮饷转运困难,以致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战事处于胶着状态。为了解决秦军的后勤补给问题,秦始皇命监御史禄督率士卒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修建人工运河。公元前214年运河凿成,全长36.4千米,连接湘漓二水,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使秦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军需补给和兵源补充,因而迅速统一了岭南,设立南海、桂林和象三郡,这条人工运河就是灵渠。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

    史料载明,灵渠通航以后,成为我国古代南北运输大动脉。从汉武帝时起,中国海船多次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徐闻、合浦古港起航,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访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等国,而在灵渠周边发现的石马坪汉晋墓群等多处墓葬中出土的鎏金饼、玛瑙珠、香熏炉等,直接证明了灵渠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清代广西巡抚陈元龙在《重建灵渠石堤陡门碑记》中写道:“夫陡河虽小,实三楚、两粤之咽喉,行师馈粮,以及商贾百货之流通,惟此一水是赖。”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清代诗人袁枚的《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代表了汉族精英文化在灵渠地域的传播,柳宗元、张九龄、苏东坡、解缙等均曾由灵渠南下。古往今来,过往灵渠的文臣武将、文人骚客不计其数。有学者认为,伴随经济发展的是人口的迁徙和文化的交流。灵渠对统一中国,促进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原汉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的融合,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友好往来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郭沫若就称它“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1988年1月,灵渠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智慧之渠古代运河技术成就杰出范例

    聪明选址,湘水通漓。灵渠所在的兴安县,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均发源于此,形成“湘江北去、漓水南流”的独特现象。湘江和漓江虽然都在兴安县境内,但二者之间仍然相距20余公里。秦代水利专家勘察后发现,在湘江附近有一条漓江小支流,叫始安水,与湘江岸畔之间直线距离仅1600米左右。然而,却不能在此处修渠,因为始安水的海拔高出湘江4.34米,由于落差太大,即使开凿渠道也无法通航。而要将湘江之水引入始安水,则需在宽阔的湘江上修建一座高度达5米以上的大坝,而当时的条件还无法实现。于是,聪明的设计师便选在湘江上游与始安水相距4千米、水位高于始安水高程1.1米的一个静水区——渼潭(今称分水塘)拦河筑坝,将湘江之水引入始安水,在湘漓二水之间实现通航。这一科学的选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弯道代闸,控制流速。灵渠的渠系非常灵巧,分为南北二渠。南渠长33公里,是引湘入漓的主渠道。北渠是引航渠道,长近4公里,只有南渠长度的1/8。其实,北渠入口和出口的直线距离只有1.5公里,但由于距离短、水位落差大、流速快、不利于通航,而且上游来水会大量注入北渠,打破南北二渠水量的平衡。于是,秦人将其设计成S形,通过延长流程,减小落差,使水流曲折且平缓地流入湘江,让船只顺利通航。

    大小天平,称水高下。灵渠坝体工程的设计非常科学。铧堤为灵渠的枢纽工程,是在湘江内修建的一座滚水低坝,有大小天平石堤与其相连,形成“人”字形。北面为大天平,长约360米、宽约10米。南面为小天平,长约120米、宽约4.5米。石堤顶部用青石平砌,石与石之间开斧形槽口,用铁码子扣紧。石堤外部呈斜坡形(即滚水部分),用长片石鳞次嵌砌,通称“鱼鳞石”。大小天平分别与南北渠岸相连,起着蓄水排洪的作用。铧堤前锐后钝,四周用大型条石砌成,形似犁铧,劈水分流,将湘水引进灵渠,称水高下,恰如其分,起着平衡水量和向南北进水口导航的作用,三分入南渠进漓江,七分入北渠导归湘江,以利舟楫航运、水利灌溉。

    陡门,世界船闸之父。灵渠上还有一项重要发明,那就是陡门。陡门,又称“斗门”,是建于南、北渠上用于壅高水位,具有船闸作用的建筑物。兴安的秋冬季节常有4至5个月的枯水期,此外渠道有浅、狭、曲、急的特点,不同渠段水量深浅不一、水流速度迥异,对船只航行十分不利。因此,古人便发明了陡门来提高水位,集中比降,以利舟行。陡门最早的记载见于唐咸通九年(868年)桂州刺史鱼孟威的《桂州重修灵渠记》,文中写道,唐宝历元年(825年),桂管观察使李渤上任时,见灵渠“陡防尽坏”,于是下令重修铧嘴、陡门和渠堤。说明陡门在李渤修渠之前已经存在。宋嘉祐三年(1058年),广西提刑李师中重修灵渠时达到36座。1975年,据文物部门调查,历史文献中先后有记载的陡门共37座,当时保存完整或大体完整的有13座。有了陡门,灵渠就能浮舟过岭,成为古代一大奇观。南宋时期,到桂林任静江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的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一书中赞道:“六十里间,置斗门三十六,土人但谓之斗。舟入一斗,则复闸之,俟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来。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

    1996年11月,世界大坝委员会(WCD)组织全球6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来到灵渠实地考察后赞不绝口,一致认为陡门“不愧为世界船闸之父”。

    世界之渠一个至少符合三项申遗标准的运河遗产

    200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评估报告员、保护规划与建筑师尤嘎·尤基莱托博士,来到灵渠实地考察后,深深为之震撼。“像灵渠这么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科学、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的运河是极为罕见的。灵渠科学的选址、三七分水的‘人’字形大坝、调洪的大小天平、鱼鳞石砌成的坝基,是古代水利史上的奇观。”尤嘎·尤基莱托博士说,只要中国政府有决心,灵渠申遗很有希望。

    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曾多次参与对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遗址进行审议投票,也曾多次到灵渠考察。2013年2月,郭旃又一次来到灵渠调研,他认为,灵渠申遗要素保留完整,申报条件比较成熟。

    “灵渠提名世界遗产整体的完整性极其充分:整体水系统具备了所有维持其功能的核心元素;全线贯通,各段河道形态完整;整体没有遭受紧迫而严重的威胁,其沿线大部分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景观环境。”按照灵渠申遗课题组的研究分析,灵渠至少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申遗标准。一、“创造精神的代表作。”灵渠的开凿从选址、规划、设计上都反映出古代中国在运河修建方面的创造性智慧。二、“是一种建筑、建筑整体、技术整体及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灵渠是反映中国古代运河技术成就的杰出范例,同时也是代表了古代亚洲地区运河水平的珍稀实例。三、“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活的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灵渠的开通与秦朝统一岭南地区的军事行动密切相关,它见证了中原王朝与南方百越民族征战直至最终确定古代中国南疆版图的重要历史进程,对亚洲甚至人类历史都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05-21)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