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人正在为自己的作品着色。蔚县剪纸工艺过程有六道工序,分别是画、订、浸、刻、染、包。
在河北、山西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有着过年贴窗花的习俗。这种源远流长的民俗习惯,是蔚县剪纸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周志旺正在制作传统剪纸图案。蔚县剪纸之所以有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技术。以阴刻为主,全国仅此一处。在剪纸上如果是去面留线为阳,如果去线留面则为阴,相对而言,阴刻更有难度。
曾经热闹非凡的“中国剪纸第一街”,近来生意冷清,稍显萧条。
剪纸元素遍布蔚县暖泉古镇。近年蔚县剪纸逐步产业化,传统的剪纸技艺正面临机器剪纸、电脑剪纸带来的冲击。
暖泉古镇的老邮电所里,老工人正在给印着蔚县剪纸图案的明信片上盖邮戳。
本报记者 胡克非/文 陈 曦/图
周志旺今年54岁,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南张庄村的村民,也是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周志旺的童年是伴随剪纸度过的。那时家里的大人们已经靠剪纸来养家了,每天晚上放学回家做完作业以后,父母就会把一叠没有完成的半成品交给他。与其说是学习手艺,不如说是帮家里分担活计,也正是如此,周志旺练就了一把好手艺。现如今,老周开了一家剪纸工作室,和妻子一起带着几个徒弟,忙活着剪纸生意。
蔚县剪纸与其他剪纸不同之处在于,蔚县剪纸由窗花和配饰转化而来,工艺从传统的“剪”演化成“刻”,题材也从传统吉祥图案发展到现在多样丰富的内容。南张庄村是远近闻名的剪纸村,家家户户都以剪纸为生。
说到蔚县剪纸的工艺,老周来了精神。“蔚县剪纸有着‘三分工、七分染’的说法。我们村曾经有个剪纸工厂,我是工厂里剪纸技术的负责人,我媳妇是染色技术的负责人。刚进厂子的时候,我俩还没有谈对象,后来因为都从事这门艺术,并且互相认可对方的手艺,慢慢就成了两口子。”说到这里,老周把爱人周淑清拉了过来。周淑清说,蔚县剪纸的生命力就在于用色大胆且浓艳,蔚县在古代一直是农耕和游牧的交界地,长期与少数民族接触,而少数民族在绘画服饰上喜欢用对比强烈的颜色,这影响并渗透到蔚县人对剪纸艺术的理解和表达上。
随着蔚县剪纸不断被外界所熟悉,蔚县剪纸也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平台。老周曾接到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委托,将福娃造型转为剪纸艺术,老周在北京奥运会前赶制了2008套。不仅如此,在中央近来推广的中国梦系列城市公益广告中,老周的剪纸也位列其中。也正是因为蔚县剪纸知名度的提高,当地近年来从事剪纸的人们也慢慢多了起来。“几年前,我们村家家开店卖剪纸,订单多得做不过来。”老周回忆,那个时候逢年过节,蔚县剪纸常被人们作为重要礼品馈赠亲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订单都非常多。
随着订单的增长和生意的好转,一些年轻的剪纸人开始采用机器批量生产。机器剪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呆板且没有灵气,但是降低了生产成本,在销售价格上有优势,这在老周看来是万万不可取的。老周拿出一个自己正在制作的戏曲脸谱造型剪纸,条条髯须细如发丝,虽然细却并不完全一致,刀法上的变化让胡子仿佛随风飘扬,而机器是决然做不出类似效果的。
老周说:“哪怕一张剪纸卖不出去,也不会用机器来做。”
虽然生意冷清了许多,蔚县人却不改对剪纸的热爱,在距离南张庄村10公里的旅游区暖泉古镇西古堡中,蔚县剪纸依然是招揽游人的法宝。艺人们在窗前慢慢操着刀,门是敞开的,随便可以走进观看,多数剪纸人会抬头冲你笑笑,然后羞涩地把头埋向那一抹艳丽的色彩中。
作为游人,很容易被剪纸人这种专注所吸引,不由就会看得出了神。在这远离大城市的乡村中,有这样一种艺术安安静静地存放着,随着刻刀一点一点雕出,既不能着急也不能松懈,仿佛时光也就这样一丝丝地划过刀尖。
也许剪纸人永远不会一夜暴富,也正是如此,在时光的流逝中,会慢慢浮现剪纸人的理想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