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克宗传统民居闪片房,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独特的消防作用。 霍晓卫 摄
水火无情。
2009年11月,广西三江县独峒乡林略屯寨火;2011年10月,贵州从江县宰别村火灾;2012年1月,湖南通道侗族村寨新丰村、骆团村火灾。
2014年初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与镇远报京侗寨两场大火,再次让我们认识到火灾对以传统木结构民居为主要建筑形式的中国传统村落等聚落遗产的巨大威胁。这些被视为宝贵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形成发展于农业社会,经历几百年得以存留,到现代化的今天却惨遭浩劫。
火灾从来都是传统村落首要的天灾人祸,古人称之为“祝融之灾”,他们甚至通过设祠祭祀以求免灾。今天存留下来的很多传统民居和村落都是历经若干火灾威胁却幸免于难,或是经历了火灾浩劫之后又重建复生。因此从历史时段来看,今天的这些火灾似乎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同时,我们却不得不思考,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多传统村落已经被列为各类文化遗产,本该受到明确保护,却为何屡屡惨遭劫难?现代化的消防设施为什么不足以提供强大的安全防护?如果先民与火灾的反复抗争中总结了有效的防火办法或技术,今天,这些办法或技术是否还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按照我国现行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传统村落具有的遗产身份包括:世界遗产;各级文保单位;历史文化名村等。各类遗产在与其相关的保护制度或保护规划中多有针对防火消防的明确要求。但从现代的防火安全标准来看,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布局与建造特点确实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多为砖木建筑、耐火等级低;建筑檐廊相连户牖相对、防火间距不达标等。此外,传统民居建筑柱梁檩椽所用的木材,经过多年的干燥,成了“全干材”,含水量低,极易燃烧。传统村落用火用电复杂,私搭乱接严重,电路电线老化,也容易引起火灾。
既然先天不足,那么严格按照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进行后天改造行不行?回答几乎是否定的。比如根据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与《木结构设计防火规范》,新建建筑和现有历史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需要达到6米至12米,作为消防通道的传统街巷也需要宽4米,且连贯通畅。如果按此要求进行改造,街区变化丰富、整体性强的传统风貌将受到破坏。简而言之,传统村落作为文化遗产的部分价值与现行的消防技术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虽然在一些专项法规或地方法规中已注意到这一矛盾并试图破解,比如2008年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提出“历史文化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消防设施、消防通道……确因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但这一要求在同年全国人大修订的《消防法》与后续的《消防法实施细则》中并未引起回应。因此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历史街区或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实施过程中,往往面临尴尬局面。虽然消防部门能够理解问题所在,但苦于无法可依,难以进行消防技术改良与遗产保护之间的有效平衡。
面对火患,古人如何避灾防险?在与火灾的反复抗争中,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与先民确实积累了不同程度的防火智慧以及消防经验。独克宗的闪片房三面筑土为墙,墙体厚0.6米至1米,且墙体开窗很小,单窗多不超过0.5平方米,火灾通过窗口部位蔓延到毗邻建筑的可能性非常小。虽然闪片屋顶极易燃烧蔓延,但其屋顶构造简单:平屋顶上用马扎托架起坡屋顶,一方面便于融雪,另一方面火灾时便于拆除,避免连片烧毁。一旦着火,居民会视情况将周边建筑的闪片屋顶进行快速拆除,隔离火源。侗寨村落中建筑分散,房前屋后都有水井水塘。另外,消防经验积累大量体现在消防管理方面,用现代消防观点看,就是重视“人防”而非“技防”,首先强调火灾的危害,寨中人人均需视其为第一猛兽,火盆等明火要谨慎管理,如果不幸失火,全寨老少第一要务就是听从统一指挥,集中扑灭起火建筑或拆除火源周边建筑,任何人不得擅自行动,否则严惩。对于“火把头”的造成者,也会给以严惩。这些管理措施朴素务实、切中要害,并写入侗寨的传统公约“侗款”,代代相传。进行小规模、小损失的火灾实战演练,到今天仍然是重要的村规民约。
当然,我们不能无限扩大传统村落的防火建造智慧以及消防经验,在赞美的同时要认识其局限。但毋庸置疑,今天我们拥有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就在这些朴素的智慧与经验庇护下留存至今。
与历史相比,今天我们面临的消防问题要复杂很多,事实上,在很多地区,传统村落面临的消防问题还不仅是现代消防规范与传统民居特点之间的矛盾这么简单,与过去比较,有很多新的威胁与困难。这些威胁与困难在独克宗古城与报京侗寨的不幸中多有体现。
从传统建筑与规划角度来看:独克宗古城是地震设防区,部分闪片房屋面因抗震要求用蚂蝗铁钉固定,增加了火灾时拆除屋面隔离火源的难度;古城与老寨都面临的人地矛盾未得到有效控制,原本稀疏、有水塘、空地、菜地等自然隔离的区域,建筑密度逐年增加,建筑毗邻成片,一旦受灾火势极易扩散。
从传统消防经验应用来看:火灾扑救过程中,消防组织出于安全考虑往往进行区域封闭灭火,原住民无法参与施救,而消防战士多为外地兵源,拆除闪片屋顶或火源周边建筑等维护智慧未能在本次火灾中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古城古寨中应用的现代消防技术存在很多空白,以独克宗古城为例:古城内商户未设置喷淋等消防设施,走访时发现,大量商户连灭火器都未配备,部分租户消防安全意识淡漠;香格里拉冬季气温低,缺乏供暖设施,在砖木、土木结构房屋中大量使用电暖气,造成巨大安全隐患;据有关报道,消防供水管网埋深、管径、水池容量不能满足灭火需求,部分消火栓被冻结;四方街等在环境整治中设置台阶,影响消防车通行;拆除建筑屋顶时,部分建筑材料堆积在消防通道上,影响消防车进入等。
另外,从独克宗与侗寨火灾情况来看,目前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利用的一些现状也对防灾灭灾造成了新的困难。比如一般传统村落位置偏远,常规消防警力难以很快到达,而大量传统村落的青壮劳力又常年外出打工,村落空心化,或者古村的旅游商业化过度,旅游淡季常住户少,这些都会导致火灾初期人力不足无法有效控制火势;传统村落利用时,农家乐是重要旅游业态,但液化气罐的大量使用与无规划分布加大了消防难度与危险,一旦火势失控,就好像启动了很多隐藏的定时炸弹。
如何建立针对传统村落的新的、现代的消防技术与管理系统?从国内外的一些积极探索来看,应该具有几个基本要求:
第一,既然我们认同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而并非一般建筑,那么传统村落的消防系统一定是特殊的,并且应该根据各地不同的特点创造性地构建,允许各有不同。
第二,传统村落是活态遗产,需要满足居住等使用要求,与过去相比,对于安全性的要求显然更高,因此,保护过程中出于消防安全考虑,针对不同的民居建筑,必要的改良应被理解并接受。
第三,历史上传统村落积累的消防智慧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传统村落的有效消防系统应该“传统与现代结合,人防与技防并重”,且人防应强调本地常住居民的参与,并通过宣传教育、定期消防培训与演练,传承传统消防智慧,掌握现代消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