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宁波:港通天下 书藏古今

2013/10/30 10:07:51 点击数: 【字体:

宁波:港通天下 书藏古今

宁波天一阁藏书楼西大门

 
    本报驻浙江记者  苏唯谦  通讯员  黄文杰

    作为大运河终点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宁波港,是当今可自由进出25万吨级海轮、候潮出入30万吨级海轮的国际深水良港。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文广新局局长陈建东告诉记者,商业是宁波的经济命脉,宁波商业是典型的儒商文明。记者近日走访宁波,看到了这座海洋城市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书香催生儒商

    “追溯儒商文明发展,海曙区月湖是重要的区域。”陈建东说,“建城在唐代的宁波,催生发展了海洋文化。如宁波市中心的月湖区域贺秘监祠,是为纪念旅居宁波的唐代诗人贺知章。明清两代,从王阳明心学到浙东史学,宁波鸿儒辈出。”当年王阳明的“四民异业而同道”理念,黄宗羲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思想,使宁波读书人在商业上找到了人生坐标,出现了慈溪乐氏、镇海郑氏等一大批儒商世家。而浙东学术家国相连的道德情怀,为他们走向开阔人生提供了正能量。

    围绕月湖,出现过众多书院与藏书楼,如丰坊的万卷楼、卢址的抱经楼等。今天藏书楼已所剩无几,而明代范钦于1566年所建的天一阁,却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被誉为亚洲最古老的图书馆。

    在海曙区月湖畔的天一阁,记者看到木结构的藏书楼,高下深广及书橱尺寸俱含六数,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说。该馆负责人贺宇红介绍,藏书楼命名及建筑形制均有“以水制火”之意,范钦还采用芸香辟蠹、英石吸潮、曝书去湿等措施防虫、防潮,使天一阁藏书能保存至今,其中不乏珍本、孤本。范钦在书楼建成后,便立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及藏书管理制度。子孙恪守相传十三代,书和楼被完整地保留下来。1949年国家管理天一阁后,藏书从1.7万卷增加到30余万卷,书画碑帖8000余件,占地面积从2000平方米增加到3万平方米,从私家藏书楼发展为“南国书城”。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天一阁成为中国古代藏书楼保护的典范。

    博物馆里的宁波商帮

    位于镇海的宁波帮博物馆,展现了宁波商帮的发展历程。从宋代起,宁波就形成了以商补农的产业机制。民国初,宁波人抓住机遇,发展船运业、钱庄业、制药业等,以上海为基点扬帆远航、迅速崛起,宁波商帮逐步发展并实现了现代转型。

    “镇海的招宝山炮台,见证了中国人抗击外侮的壮举,也催生了宁波商帮的变迁与发展。”宁波帮博物馆馆长王辉说,博物馆里有众多声名远播的宁波人的事迹,如严信厚、虞洽卿、包玉刚等。

    在宁波大学,记者发现有些教学楼就以宁波人命名,如安中大楼、李达三外语楼等。王辉说:“宁波商帮的核心精神之一是爱国爱乡、报效桑梓。”

    报效家乡的方式是办学助医,如邵逸夫捐巨资在内地建学校和医院、包玉刚创办宁波大学、李惠利捐建李惠利医院、秦润卿创办普迪学校、严信厚办储才学堂等,在杨家福院士的推动下,创办了中外合作的宁波诺丁汉大学。

    公共图书馆“零门槛”

    “经商与学文在宁波并不矛盾,经商家庭往往就是文化家族。家族经商的目的,就是为后代在文化发展上打基础。”鄞州区政协委员戴松岳说,宁波院士人数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其中,在我国“两弹一星”研制、信息技术发展、人类基因破解、现代工业与农业科技等领域功勋卓著,有谈家桢、童第周、路甬祥等一批影响大、具开拓性的宁波籍院士。

    在由宁波太丰面厂百年老建筑改建的书城里,记者走访了多个公共读书场所,发现书店、图书馆人头攒动。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馆长颜务林说:“无论是新宁波人还是本地市民都爱读书,去图书馆是节假日休闲方式之一。宁波近百万市民拥有借书证,办证率是比较高的。”

    据悉,宁波是国内率先实行公共图书馆“零门槛”的城市之一。全市11个公共图书馆推出通借通还和数字资源共享的惠民服务“一卡通”,各种与读书有关的活动丰富多彩,如公共讲堂、阅读沙龙、“十佳”藏书家庭评选等,浓浓的书香弥漫于这座海洋城市。(原标题:宁波:港通天下 书藏古今)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3-10-30)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