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河南 >> 浏览文章

走进最早的中国

2020/1/18 18:04:51 点击数: 【字体:

走进最早的中国

走进最早的中国

走进最早的中国

走进最早的中国

 

赫赫夏都,厥土生民;巍巍华夏,宅兹中国。十月十九日,万众瞩目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终于揭开“红盖头”,夯土结构的独特建筑、紫铜色的精美外观,建筑天际线中央高起并逐渐融合于大地,象征着华夏最早王朝威仪四方的恢弘气势。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同步开放。行走其中,“最早的中国”触手可及,三千八百年前古人生活的图景清晰可见。

3800-3500年

二里头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

60年

遗址于1959年发现并开始考古发掘,迄今已有60年,对研究华夏文明渊源、国家兴起、城市起源、王都建设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00万平方米

遗址现存面积大约300万平方米,经过60年的发掘,只精细发掘了4万多平方米,相当于1%多一点

20000人

据学者推算,二里头都邑兴盛期的人口至少应在20000人以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二里头同时期的普通聚落的人口一般不超过1000人

10000平方米

最大的1号宫殿总面积达10000平方米,主殿坐北朝南,殿前是平整宽阔、四周围以廊庑和围墙的庭院,面积约5000平方米,可以容纳数千人甚至上万人

【专家访谈

新时代考古人的责任和使命

——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

“很多考古大发现出于偶然,比如秦始皇陵、郑州商城,但偃师二里头是个例外。”10月19日,在位于偃师市新建成开馆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说。

司马迁著的《史记》中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1928年,随着安阳殷墟的试掘,证实了商的存在。《史记》中记载的“夏”到底在哪里?学界争论不休。1959年夏天,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翟镇镇的二里头遗址。这也是中国首次明确以探索夏文化为目标的田野考古。

许宏介绍,田野考古条件艰苦,周期长,任务重,特别对于一个大型都城遗址来说,难度就更大,周期就更长。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60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派往二里头工作队的队长共有三任,直接参与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有上百人。“三代考古人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北京和洛阳之间,把人生最美好的岁

月都奉献给了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许宏说。

1999年,36岁的许宏担任二里头工作队第三任队长。在许宏的带领下,新一轮的田野考古将发掘研究重点放在探索二里头遗址的聚落形态上。

倏忽之间一甲子。许宏说,二里头考古60年,也是其从考古圈的象牙塔走向整个学界乃至公众的60年。

“它从考古人的手铲之下,走进考古报告、走进学术论著,又由此起步,走进教科书、走进科普读物、走进网络,成为公众历史认知的一部分。”许宏说,随着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二里头也成为考古人回馈社会、回馈公众的一个重要平台。大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探索大遗址保护与民生发展双赢的新途径,也是新时代考古人的重要使命。

“站在数代前辈学者的肩膀上,我们相信,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将大为拓展,对中国文明史乃至全球文明史的深入探索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许宏表示。

文明之光辉耀未来

文明之光,辉耀未来。伴随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向世人讲好“夏文化”故事,守护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未来的希望,让人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这必将掀开我省文旅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为加快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早的中国”在二里头

二里头,这个地处中原腹地的普通村庄的名字,辉耀中华文明史。

这一切还得从历史文献留下的“夏”之谜说起。“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司马迁《史记》记载的“夏”究竟在哪里?

1959年5月,著名史学家徐旭生以历史文献为线索率队寻找“夏墟”,踏查河南登封、禹州、巩义、偃师等地,最终在偃师发现了二里头遗址,震惊世界。

此后“一甲子”,以首任队长赵芝荃、第二任队长郑光、现任队长许宏为代表的三代中国考古人,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二里头考古事业,用手铲不断拨开“夏”之重重迷雾。

60年来,二里头考古发掘屡有“惊世发现”:从钻探发掘出宫殿区、官营作坊区,到发现重要的贵族墓地以及铜器、玉器,再到众多的“中国之最”浮出水面,奠定了二里头遗址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地位。

学术界认为,二里头遗址是迄今所知东亚地区青铜时代最早的大型都城,探索中国早期文明和国家起源、夏文化、夏商王朝纪年及其分界的关键性遗址,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

“这里就是最早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说,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社会政治实体由“满天星斗”进入到“月明星稀”的广域王权国家阶段。

“华夏第一王朝”是怎样的都城

拥有“最早的中国”“华夏第一王朝”等头衔的二里头,究竟是怎样一座都城?

在许宏看来,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以及大范围的文化辐射构成其最重要的特征。

1999年,许宏担任二里头考古队队长,他认为二里头遗址发掘最需要解决的是搞清空间布局及其演变情况。

许宏说,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当二里头发掘出主干道“十字路口”、“井”字形大道,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大路最宽处达20米,这座大型都邑的布局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不仅如此,二里头遗址诞生了众多“中国之最”: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多进院落或“四合院”式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青铜器制造作坊、最早的大型官营作坊……这样的规模和内涵,表明这里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经过60年的考古发掘,目前的发掘面积也仅是揭开冰山的一角,占总面积1%多一点,相信随着一代代考古人的努力,二里头的面貌会愈来愈清晰。”许宏说。

探寻中华文明之源的“密码”

除了“宫殿建筑群”等“不动产”外,中国最早的青铜酒礼器——青铜爵、被誉为“中国第一龙”的绿松石龙形器、兽面纹铜牌饰等“国宝”,都是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

据统计,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土有铜器、玉器、绿松石饰、精美陶器等文物万余件,文物种类丰富、造型精美。

“二里头遗址为夏代的存在提供了可靠物证,没有二里头,我国夏商周的年代框架就拿不出来。”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说。

二里头遗址不仅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起点和标尺,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密码”。多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聚焦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以田野考古工作为中心,为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提供重要证据。

“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指的正是以二里头都邑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说,距今3800年前后的龙山时代最晚阶段,中原地区社会动荡整合、分化加剧,区域间的交流和融合也不断得以加强,横空出世的二里头文化向四方强势扩张、辐射文化影响,率先进入王国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文明成果直接影响了商周乃至后世文化。

让文化遗产惠及百姓生活

“最早的中国”在二里头,让所在地几个村的村民兴奋不已,他们以极高的热情关注着这里的一举一动。遗址发现几十年来,村民在地里只要发现盆盆罐罐,都会赶紧送到考古队。今年68岁的翟镇镇圪垱头村村民郭振亚时常跟人提起他最骄傲的一件事:1973年,他在地里发现了一件青铜器,交给了二里头工作队,这件青铜器就是被专家确定为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青铜爵”。

由于相关文物保护规定的制约,二里头所在的几个村不能建工厂、划宅基地甚至深耕。记者了解到,除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外,二里头遗址周边还规划打造集历史文化创意、传统村落旅游、民俗文化展示、医养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产业园,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当地百姓生活好起来。

“建立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是大遗址保护利用并重的一个有益路径。”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说,大遗址保护展示应坚持保护利用并重、传承创新并举,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广大公众。

二里头遗址十个之最

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

二里头遗址有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

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网

最早的“紫禁城”——二里头宫城

最早的有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式宫室建筑群

最早的成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

最早的国家级祭祀遗迹和祭祀区域

最早的大型围墙官营作坊区

最早的青铜器制造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

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玉质礼器群
 

责任编辑:admin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