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河南 >> 浏览文章

河南省稀有剧种公益展演的启示

2017/4/24 14:45:09 点击数: 【字体:

    赵 倩

    3月18日至3月30日,由河南省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等策划并主办的“河南省稀有剧种公益展演”在郑州举行,集中上演了四平调、二夹弦、太康道情、柳琴戏、蒲剧、大平调、宛梆、柳子戏、大弦戏、怀梆、花鼓戏、汉剧等18个稀有剧种23台佳品力作,当中部分剧种、剧团是第一次走进郑州演出,由此,多样化的、珍贵的剧种资源能为更广大的受众所知。

    稀有剧种特色传统的展示,包括丰富的唱腔与器乐曲牌、表演形态、文武场伴奏特色等,让人为之振奋。二夹弦的唱腔[北词]与[娃娃],不仅有着鲜明的娱乐、审美和社会价值,更有重要的戏曲史价值:[北词]可能是宋、金时期“诸宫调”的遗存,而[娃娃]则与“弦索腔”有着清晰的历史渊源。宛梆的特色“讴”音花腔,是一种没有唱词的无字行腔演唱形式,却有着与主要唱腔同样丰富的演唱形态,不仅各种板式有之,历史上各个行当也有之,而现在则主要存在于女声唱腔中,其旋律优美、婉转清亮,与其特色主弦梆胡发出的“唧唧”声配合,相得益彰,是其剧种的鲜明特色,具有典型的符号意义。大弦戏不仅在器乐音乐上拥有锡笛(用锡制成的小唢呐)、尖子号、四大扇(大铙,大镲)等听觉标识,在剧目上以传统功架戏为主要特点,而且在表演上也常常真刀真枪上阵,有以“削柳椽”“打五把彩”“砸瓦”“腰刀穿腹”“碰肚子”等为代表的绝技。信阳地方小戏在伴奏乐器上只有锣鼓而无管弦的特点,也体现出中国戏剧的某些早期形态。这些剧种体现出的戏曲“传统”,正是其剧种的核心价值所在,是作为非遗的文化属性所在。

    要为稀有剧种搭建高层次的展示平台和有效的传播渠道,是本次活动带来的重要启发。河南有32个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项目的稀有剧种,它们撑起了河南省戏曲文化的半壁江山,具有典型的艺术特色和浓郁地域文化表征。但是,与豫剧、曲剧、越调等剧种相比,它们在省内观众的认知度上存在很大差距,更不用说对它们艺术价值的认同。虽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剧种艺术质量及方言等,但是长期在诸多传播渠道中的“失语”,也是重要原因。如开封二夹弦、太康道情及信阳的花篮戏、嗨子戏等,具有久远的演剧历史,但仅仅局限于狭小的文化区域内为人所知,很多稀有剧种有数十年甚至从未离开其原生地,更不用说在省市级的戏曲舞台上演出过。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或学者的研究论著中,也鲜有这些稀有剧种的名字出现。应该说,此次涉及剧种最多、规模最大、场次最集中的展演对河南省稀有剧种的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亮点是“一剧一评”。来自省内和北京的戏曲专家与剧团的主要演职人员在演出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内,针对当晚的演出情况、艺术价值、存在问题及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等,进行学术研讨。一方面是肯定各个剧种的艺术特色、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则是为其今后的生存与传承献计献策。从生存现状来看,各个剧种有所差异,有的剧种存在传承力量断档,二夹弦、地灯戏、花篮戏等演员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宛梆、太康道情等虽然具有较好的传承与发展,国家和政府给予财政与政策扶持,但是常年的基层台口演出,影响着艺术质量的提升,在戏曲音乐的设计和乐队伴奏艺术及演员表演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针对这些问题,专家认为,首先各剧种要认清“我是谁”及“剧种特色”,立足传统求发展,其次要根据自身情况,善于借鉴其他艺术手段,在增强剧种艺术特色、提升艺术水准上下功夫,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特征,为剧种长足发展夯实基础。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稀有”魅力的稀有剧种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